•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老區“融”出新氣象(活力中國調研行)

2025-07-20 08:4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從空中俯瞰會發現,鄱陽湖區域“抱”得更緊了。

  一條100多公里的沿湖公路,連通鄱陽湖畔的南昌、九江、上饒等地,形成了連片的鄱陽湖濕地文化觀光區,觀鳥、賞景、餐飲、研學等業態隨之興起,區域一體化發展提速前行。

  融合,正讓江西鄉村一處處“偏僻地”變為“聚寶盆”。

  一塊地,兩本賬,折射城鄉融合的高效能。

  鷹潭余江區,錦江鎮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園,一幢幢工業標準廠房整齊排列。最早入駐園區的鷹潭華和精密製造有限公司裏,新能源汽車配件正加緊生産。

  公司總經理龔洋洋亮出“賬本”:搬到鷹潭,既擴産能,還降成本,“租金只有沿海發達地區的1/3,服務同樣週到”。

  土地是稀缺資源,但在城鄉二元結構下,一些農村集體土地處於“沉睡”狀態。余江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中,把分散在各村的經營性建設用地儲備起來,就地或異地入市。

  土地入市,引來資金,招來人才,聚集産業。要素資源在城鄉間順暢流轉,最終帶旺鄉村、實惠鄉親。錦江鎮前進村黨支部書記陳利斌也有“一本賬”:2024年,村裏獲得的入市土地總收益約58萬元,70%用於修路等小型公益性事業,其餘30%進行差異化分配,資源變資産,村民得分紅。

  一座村莊,一根網線,濃縮産業融合的大潛力。

  走進德興市新崗山鎮體泉村齊氏布藝加工廠,先聞“嗒嗒嗒”聲,縫紉機針頭在布料上快速跳躍,工人加緊將窗簾布裝進快遞袋。

  這座2800多人的村莊,如今活躍著1500多家網店,以布藝個性化定制為特色,形成了一個“村級産業園”,年銷售額達2.5億元。

  看得見的公路網與看不見的網際網路,打破了山鄉的物理阻隔。數字經濟、現代物流支撐體泉村快速融入全國大市場。每日,約2.5萬件快遞從體泉村發往全國各地,布藝産業帶動就業超1000人,曾經的“空心村”蛻變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一個園區,雙向奔赴,映照區域融合的新圖景。

  7月13日,週日,贛州南康區召開“揭榜挂帥”項目專班幹部座談會。

  “週日也不休息?”

  “項目落地爭分奪秒。企業請進來,還得留得住、能增資。服務看齊,標準接軌,老區提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在南康,有張“傢具産業鏈一件事清單”,64個審批服務事項、35個增值服務事項進駐企業綜合服務中心辦理,為傢具企業招商引進、項目落地、生産經營等提供“一站式、一鏈式”增值服務,辦理效率提升35%以上。

  2023年2月,聖蒂斯堡(贛州)智慧家居製造基地從廣東東莞搬到南康,今年2月又追加了8億元投資。總經理宋邁文坦言:“營商環境好,不僅有求必應、無事不擾,還能替你先想一步、多想一層。”

  南康區産業集群發展中心主任陳玨介紹,近5年來,南康區赴大灣區招商500多次,引進傢具企業150多家。這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今年上半年傢具産業集群産值突破1400億元。

  融入大灣區只是第一步。借助大灣區這座“金橋”,南康傢具不斷擴大“朋友圈”,融入雙迴圈。今年3月,馬來西亞傢具展開幕第一天,南康傢具的展品就被搶購一空;5月,贛州家博會上,南康傢具實現國外集採簽約總金額超2500萬美元。融入新發展格局,成為老區高品質發展的騏驥一躍。

  一塊土地,一座村莊,一個集群,書寫著城鄉融合、産業融合、區域融合的動人篇章,城鄉協調發展的新畫卷正在贛鄱大地不斷鋪展。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