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非自願加班”的勞動者權益應得到有力維護

2023-05-26 09:0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如今,加班加點似乎已成為勞動者工作“常態”了。據《法治日報》報道,記者連續多日採訪了北京、湖南、廣東等地30多名勞動者發現,近九成職場人或多或少需要加班,近六成職場人平均每天加班超過1小時;且有一半的職場人加班後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補償,如加班費、調休等。

  我國法律對勞動者工作時間有明確限制,這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權與生命健康權。儘管法律也開了“口子”,明確了可以無限制加班的特定情形,比如“發生自然災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脅勞動者生命健康和財産安全,需要緊急處理”“生産設備、交通運輸線路、公共設施發生故障,影響生産和公眾利益,必須及時搶修”等情形,延長工作時間就可以不受限制,但也必須看到,這種“特事特辦”並非生活中的常態,大多數時候的加班,並不在此範圍,而且一旦特定情形消失,仍應回歸到之前的“按章辦事”,不能無休無止加班加點。更何況,法律還規定了“加班條件”,額外勞動必須給付相應補償,包括“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等,這也是給無償勞動設置的“攔阻繩”。

  令人遺憾的是,對照法律明確的加班標準,現狀還不盡如人意。對企業來説,或許有難言之隱。比如,用工成本較高,招聘勞動者數量不足,需要用時間彌補人數上的不足;又比如,市場競爭壓力過大,為了爭取優勢地位,需要營造一種“自願加班”的企業文化氛圍,等等。但是,無論何種緣由,都不能堂而皇之成為侵蝕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擋箭牌。

  勞動法規不是一紙空文,勞動者權益不能任性剝奪。客觀而言,上述“非自願加班”的狀況,與企業採取的一些隱蔽手段不無關係,比如“領導臨時佈置一些緊急任務,不明説要求勞動者加班,但會要求勞動者儘快反饋結果”,或者“要求勞動者以值班的名義在休息日加班”等,但歸結起來,更與勞動者維權保障措施不夠、勞動監察力度不足等相關。面對強勢的企業,勞動者舉證困難,拿不出有力的證據,也就難以維護自身權益;勞動保障監察也多是被動介入,很少主動查處觸碰加班紅線的問題,如此種種都導致“非自願加班”現象難以消失。

  對勞動者的法律保護,折射出市場經濟的發展進度,也體現出市場法治的完備程度。“非自願加班”一時盛行,看似熱鬧的工作場景,並非企業之福,也決非市場之福。除了在立法上開列勞動者權益清單、劃出更清晰的法律紅線外,還應在執法上持續打出重拳,鼓勵和支援對違法加班亂象的舉報,通過勞動保障監察等渠道,及時查處形形色色的“非自願加班”問題,為受到侵害的勞動者撐腰打氣。從長遠看,還應營造一種良性而非狼性的企業文化,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營造企業與員工共贏共處共用的和諧生態。

  歐陽晨雨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