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俄友好,根深葉茂|元首外交 大國風範

2023-03-28 15:4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中俄友好,根深葉茂(元首外交 大國風範①)

  2013年3月,習近平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席首訪第一站會是哪兒?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謎底很快揭開。3月22日,習近平主席乘坐的專機平穩降落在莫斯科伏努科沃2號機場。

  “俄羅斯是我擔任中國國家主席後出訪的第一個國家。我作出這樣的選擇,是要表明中方高度重視發展中俄關係。”習近平主席説。

  2023年3月,習近平主席把再次當選國家主席後的首訪地再次選在俄羅斯。同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時,習近平主席説:“我們車隊途經之處,很多俄羅斯民眾自發揮手致意,讓我深切感到中俄關係具有深厚民意基礎。”

  “努力做橋梁”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10年前訪問俄羅斯的最後一場活動,習近平主席專門把時間留給俄羅斯漢學家、學習漢語的學生和媒體代表。看著這些中俄文化使者,習近平主席深有感觸:“正是因為兩國文化長期交流融合,中俄友好才根深葉茂。”

  那次會見,塔拉斯伊甫琴科就坐在習近平主席不遠處。他是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孔子學院俄方院長,中文名叫易福成。他清楚記得:“習主席對普希金、萊蒙托夫、托爾斯泰等俄羅斯文豪如數家珍,實在令人欽佩!”

  “習主席首訪俄羅斯後,中俄人文交流全面升溫,中俄兩國友誼大步向前。我始終記得習主席鼓勵我們的話,努力做文化交流和溝通的橋梁。”易福成説。

  自此,易福成就把“架橋”視作孔子學院的使命。學生們也不再僅僅滿足於學中文,而是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社會、中華文化。

  今年,得知習近平主席再次當選後訪問俄羅斯,易福成特別高興。在他看來,這必將使兩國人文交流愈加豐富多彩,俄中關係發展和各領域合作也將更上層樓。

  “影響更多年輕人”

  “青年是人類進步的希望,也是中俄友好的未來。”發展中俄關係,習近平主席尤其重視青年友好交流的積極作用。

  2018年9月,應普京總統邀請,習近平主席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致辭中,他提到一個“漂流瓶男孩”的故事。

  男孩叫席浚斐,來自四川省北川縣。2008年汶川地震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洋”全俄兒童中心先後接待996名災區兒童來此療養,席浚斐就是其中之一。在這裡,災區孩子們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愛。回國前,13歲的席浚斐用稚嫩的筆觸,把對俄羅斯人民的感激、對未來生活的希冀寫成一封信,裝進漂流瓶,投入大海。神奇的是,4個月後,這只漂流瓶竟回到了“海洋”兒童中心。

  “現在他的願望成真,在遠東聯邦大學就讀。這個故事是本地區人民友好往來的生動例證。”習近平主席説。

  席浚斐已在遠東聯邦大學讀到博士二年級。憶及2018年在兒童中心見到習近平主席的情景,他説:“習主席勉勵青年‘做中俄友好事業接班人,讓中俄世代友好的偉大事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我希望,能用親身經歷影響更多年輕人,助推中俄人文交流更進一步。”

  近日,習近平主席再次訪俄,席浚斐很激動:“雖然不在莫斯科,但我在朋友圈看到了許多‘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的大幅照片。”他熱盼中俄人文交流的範圍更廣,交流更頻繁、更深入。

  “開創美好明天”

  “大夥兒總在電視上看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一起坐高鐵、攤煎餅、看球賽、乘遊船,誰都知道他倆是一對知心朋友。”易福成説,中俄兩國元首的頻密互動、親密友誼,在兩國關係發展中起到了重要引領作用。

  2019年4月,普京總統率團來華,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在北京友誼賓館,中方還有一項特殊安排:清華大學向普京總統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沒想到兩國元首一進場就跟我們握手,習主席還誇我漢語説得好呢!”那時正在清華讀研的俄羅斯青年大衛克羅索夫回憶,當天的活動仿佛一場校友聚會,“對知識和教育的尊重,超越了國家、民族的邊界。”

  那是大衛來華第九年。剛學漢語時,大衛在老家找個中文老師都難;如今的俄羅斯,“中文熱”風靡各地。“中俄高層交往頻繁,民間溝通也熱忱真摯。”大衛掰著指頭數,“從語言年、旅遊年,到青年友好交流年、科技創新年、體育交流年……豐富的人文活動,讓兩國人民真切感受到彼此的友善。”

  在中國這些年,大衛經歷相當豐富,拿過“漢語橋全球外國人漢語大會”總冠軍,當過北京市旅遊形象大使,還參加過《世界青年説》《天天向上》等綜藝節目,是一位活躍的中俄民間交流使者。

  正在北京大學攻讀比較政治學博士的大衛還有更大的願望:“一些中國年輕人看到我的故事,萌生出學習外國語言文化的興趣;俄羅斯青年朋友看了,也開始嘗試體驗中國文化。但這些還只是起步,我的願望是要在中俄民間交往中做更多‘大事’。”

  “習主席又一次對俄羅斯進行了國事訪問,我們年輕人也期盼融入更多人文交流合作。”大衛説,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已達歷史最高水準,這一代中俄年輕人也做好了準備:“我們最有信心也最有動力去開創兩國關係的美好明天。”(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韓維正 宋 爽 龔文靜)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