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加大技術防治網暴力度,打造理性網路生態

2023-03-09 09:44: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社評】加大技術防治網暴力度,打造理性網路生態

  防治網暴更應著力涵養全體網民理性參與網路生活的共同體意識,讓更多人意識到網暴有多惡劣,無理性的情緒宣泄、吃瓜式的站隊等傳導到受害人身上,可能就是一種強大的精神霸淩和傷害。要讓更多人意識到,如果沒有足夠的制度約束,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網暴的人。

  據3月6日新華社報道,日前,“多家網站平臺發佈防網暴指南”的新聞衝上熱搜。多家網站平臺從風險提示、一鍵防護、私信保護、舉報投訴等維度,幫助網民防範網暴侵害。近一週以來,各重點平臺主動向2300多名用戶發送一鍵防護提醒,累計攔截涉網暴違法違規資訊400多萬條,處置賬號8500多個。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呼籲出臺反網路暴力法,“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網路暴力”。

  公眾苦網暴久矣。從劉學州、“粉發女孩”到旅遊博主“管管”,都因不堪網暴而自殺,近期一名高考百日誓師的女生也遭遇網路攻擊。網暴輕則損害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人格尊嚴權,重則會使被網暴者遭受心理創傷,甚至導致其精神崩潰等嚴重後果。

  “不能讓網暴者逍遙法外”,但治理網暴之難超乎很多人想像。

  首先是對網暴的定義、標準等有待明確。給負面評論點個讚算不算網暴?罵人到什麼規模和力度才算網暴?不同的人對待網路攻擊的反應不同,如何界定實際傷害和影響?因而,被網暴者常常陷入另一種苛責,“太矯情了,幾句批評就算網暴了?”

  其次是在司法實踐層面,有代表委員提出,缺乏反網路暴力的專項法律條款作為指引,在實際訴訟過程中,法官裁判規則難以統一。同時,網站平臺主體責任不夠明晰。當前,部分平臺尚未實施實名制登記,部分網路平臺雖有內容審核和投訴舉報機制,但常常處於“時靈時不靈”狀態。

  此外,治理之難往往不在“點”而在“面”。各平臺雖然可以通過投訴舉報或主動識別等手段對特定賬號實施懲戒,但往往滯後、被動。也就是説,處理一個個“點”並不難,難的是如何遏制一個個“點”擴展成“面”、形成洶湧的潮水。

  事實上,相關方面一直在發力治理網暴。民法典、個人資訊保護法、《網路資訊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以及相關司法解釋中,都有涉及治理網路暴力的條款,但是,實踐中法律法規的威懾作用未能有效發揮出來。

  此番重點網站平臺發佈的防網暴指南,在“一鍵防護”“主動識別”等技術治理上有了新的探索,這是對去年中央網信辦《關於切實加強網路暴力治理的通知》中“網站平臺建立網暴預警、保護、防擴散等治理機制”要求的落實,也是對公眾呼聲的回應,其效果值得期待。

  未來如何更加有效遏制網暴,形成具有推廣意義和震懾作用的長效治理範本,各方還應不斷探索。比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等頂層設計,探索構建網暴技術識別模型等技術介入機制等。特別是平臺作為最有能力發現和制約網暴行為的運營方,應對可能存在的現實變數設計更多技術約束方案,包括針對同一件事不同博主的二次創作和不同平臺的多次轉發,可能給被害人造成傷害,這種現象該如何避免?施暴人更換身份、繞開黑名單等懲戒機制的情形又當如何遏制?

  只有讓防網暴的機制更加健全有力,被網暴者面對洶洶惡意時才不會孤立無援,才會有更多對抗網路暴力的信心和勇氣,同時,讓更多潛在的施暴者心有敬畏、學會理性發言。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防治網暴更應著力涵養全體網民理性參與網路生活的共同體意識,讓更多人意識到網暴有多惡劣,無理性的情緒宣泄、吃瓜式的站隊等傳導到受害人身上,可能就是一種強大的精神霸淩和傷害。更關鍵的是,要讓更多人意識到,如果沒有足夠的制度約束,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網暴的人,“取快遞被造謠出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共建繁榮美好的網際網路生態環境,期待有更多技術手段能有效遏制網暴的滋生和蔓延——相信,你我都會是其中的受益者。

  吳迪(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