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鄉村旅遊看生態:共建共用 守護綠水青山

2023-01-17 09:1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共建共用 守護綠水青山(美麗中國鄉村旅遊看生態③)

  核心閱讀

  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是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評選的首批“最佳旅遊鄉村”。近年來,當地加大生態修復力度,轉變經濟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在建設美麗鄉村方面邁出新步伐。

  浙北腹地,竹海綿延,青山蒼翠依舊,小溪流水潺潺……這裡是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曾經名不見經傳的余村,如今已經成為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評選的首批“最佳旅遊鄉村”。

  余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矗立村口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石碑格外顯眼。作為“最佳旅遊鄉村”,余村的“佳”體現在哪?答案是: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

  好環境引來好項目

  群山環繞中,有一方綠地。入口處,藝術裝置作品《純真之山》映入眼簾——該作品由一幅幅反映余村生活的攝影圖片組成,布展設計從環保理念出發,全部採用可降解纖維布料……若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像眼前這個文藝范兒十足的場地,曾經是塵土飛揚的礦山。

  這裡是余村礦山遺址,現在已成為當地最熱門的打卡點之一。在礦山遺址,藝術展的負責人李然正忙著籌備春節活動,“之前的小年夜音樂會廣受好評,希望春節期間再吸引一波遊客。”她介紹,這裡不僅生態環境好,生態故事更動人。

  青山復綠、碧水長流,好環境引來好項目。同行的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玉成坦言,昔日的礦山開採,一度造成此地植被剝離、地形變化、水土流失,自打2004年礦山關停後,余村人逐漸意識到環境破壞帶來的嚴重後果,隨後村兩委帶領大家不斷復綠,實現廢棄礦山的改造與重生。

  礦山華麗轉身,2022年8月,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團隊到余村調研,一眼就看中了這裡,希望打造成自然風景走廊。雙方一拍即合,一場連接自然與藝術的展覽應運而生,從藝術、人文角度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連接人與自然,這裡也成了圍爐煮茶、露營郊遊、團建打卡的好去處。

  礦山遺址其實是余村探索旅遊升級的縮影。如今,漫步村中,村道兩旁的院墻不見了,出現了不少咖啡館、主題民宿、文創體驗館等新業態;投入使用不久的余村大景區旅遊綜合服務中心,不僅能提供車輛換乘、旅遊諮詢等服務,還承載著展示展覽、創新創業等平臺功能,成了余村的“會客廳”;“余村印象”圖書館正在進行收尾工作,遊客將在這裡沉浸式感受鄉村變遷和生態之美……

  “老典型”余村如何講好旅遊“新故事”?“未來,我們將探索‘四季主題’旅遊融合活動,讓大家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余村生態自然之美。”汪玉成説。

  好品質帶動産業發展

  優質的生態資源和精心策劃的活動相結合,打造出余村鄉村旅遊新的增長點。汪玉成介紹,不僅要將遊客引進來,還要深挖、利用好當地特色資源,讓遊客把特色産品帶回去。

  在汪玉成的指引下,記者一行來到5G物聯網養魚基地,一座座大型魚池內,肥碩魚群穿梭,養魚用上“高科技”,附加值得到提高。“我們就是看中了余村的優質水源,才把項目落戶到這裡。”基地負責人沈傑介紹,5G物聯網配備了智慧化養殖系統、自動分揀系統,通過數字化平臺實時監控水質,實現高品質養殖。“魚不僅得到遊客的青睞,杭州、蘇州、上海3地還成為我們對外供應的重要區域,日均銷售數萬條。”沈傑説。

  2022年上線的網上農博“余村農耕”品牌館,也為余村農産品打開了新通道。目前,首批入駐優質農業、文創和民宿主體近20家,以余村優質農産品、文創商品和精品民宿為主要特色,開設了余村風味、悠宿余村、余村文創三大品類專區,精選商品(含民宿)百餘件。

  胡有乾是地道余村人,早些年在外地經商,現在回來在村裏辦起余村供銷社,專門為鄉親們解決滯銷農産品的銷路問題。“以前農副産品不懂包裝,好品質卻無人識,現在不一樣了,有了品牌效應,賣得越來越好。”胡有乾説,老百姓自家釀的酒、産的番薯幹、養的老母雞,如今都貼上了“余村農耕”的標簽,統一的品牌讓遊客買得更放心,線上上線下都打開了銷路。

  據介紹,打造“余村農耕”品牌,通過對鎮域優質農産品進行品牌包裝,一系列措施為遊客帶來了更安心、更豐富的旅遊體驗,同時帶動更多農戶參與“余村農耕”品牌的生産和銷售,實現助農增收。

  共建共用、共治共富

  在余村村委會會議室,發言不斷、氣氛熱烈,“五子聯興”強村公司的股東們正在總結2022年的成績。

  汪玉成第一個向董事會表態:“去年9月,公司實現增資擴股,股東由原5個行政村擴大到天荒坪鎮11個行政村全覆蓋,公司增資擴股到2200萬元。我相信只要大家繼續把生態做優,一年更比一年好。”

  股東們都是誰?原來,在座悉數都是余村周邊村的黨組織書記。

  “把握住生態優先的前提,我們村去年爭創民宿共富村,全村目前發展了25家民宿,注重提升整體品質。”銀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邵水良接過話茬。緊接著,山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邵林峰説:“我們也即將啟動浮玉山公園建設,通過已建好的遊步道從余村景區到浮玉山公園,在沿途佈置休閒設施,讓遊客能直接從余村漫步到山河村。”

  近年來,余村品牌力持續提升,在實現本村富裕的同時,也在積極帶動周邊“兄弟村”的發展。

  2020年開始,余村牽手周邊4個村共建共用、共治共富。2021年6月,5個村合股成立名為“五子聯興”的強村公司。組建僅半年,公司就通過承接保潔等物業服務,為每個村帶來了20萬元的首筆分紅。

  汪玉成解釋,5個村相鄰,亮點特色不一,能打造差異化旅遊産品,整合成一盤棋,讓遊客暢遊“大余村”。“去年簽約的業務合同達到1200多萬元,有望實現約150萬元利潤,還解決了不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他説。

  2022年7月,天荒坪鎮整合了“大余村”範圍內10萬平方米創業空間、2萬餘平方米廠房、近6萬畝竹林和農田,設立1億元的“産業基金”,吸引專業人才來當鄉村“合夥人”,截至目前已成功簽約項目20余個,涉及研學教育、文化創意、數字經濟等領域。

  汪玉成表示,通過鼓勵大家共同出謀劃策,要讓余村的生態發展模式跨越鎮域、縣域和市域,在未來吸引更多“合夥人”加入。

  本報記者 竇瀚洋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