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90後藏族小夥旦增稱來:讓“千年藏毯”重獲新生

2022-12-01 11:5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在旦增稱來決定辭職回鄉的那一刻,整個江孜縣的父老鄉親們“炸開了鍋”,用大家的話講,這可是個“天大的事”。他們感嘆,父母辛辛苦苦供出來的大學生、公務員,沒幹倆月就要回家,咋這麼糊塗?可旦增的心裏清楚得很,他想創業,想帶著鄉親們一起幹一番事業。

  旦增稱來要幹的事兒就是做藏毯。藏毯,與波斯毯、土耳其毯並稱為世界三大名毯,而他的老家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更被譽為“藏毯故鄉”。據可考歷史記載,江孜藏毯已傳承發展千餘年,從元代起流入宮廷,風靡海內外。江孜藏毯的編織技藝如此代代相傳,至今,仍有大半的江孜百姓熟練掌握這門手藝。

  旦增稱來就出生於這樣一個藏毯世家,他的爺爺曾是當地家喻戶曉的藏毯工藝大師,從小耳濡目染下,他對藏毯,尤其是毯上的圖案花紋,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年少時就能分辨出不同圖案所代表的特殊含義。

  大學期間,他主修的是建築設計,這讓他更系統地理解了視覺審美層面上的多種表現形式,如果將建築美學應用到藏毯的圖案設計上,會不會別有一番風味?在隨後的了解中,旦增稱來發現,現在江孜藏毯産業所面臨的困境,遠不止圖案老套單一這麼簡單。

  “藏毯因為其純手工、週期長、成本高的特點,在網路快消品、機器製品的衝擊下,逐漸沒有了市場。”旦增稱來説,買的人少了,也就沒有人做了。家鄉的手藝人迫於生計,大多外出務工,從事藏毯生産的企業和廠家也日漸衰落。“眼看著這麼好的技藝沒人傳承,這麼好的藏毯資源白白浪費,實在於心不忍。”

  2014年,23歲的旦增稱來決定辭掉剛考上不久的公務員崗位,回到江孜,把家鄉的藏毯手藝人重新組織起來。

  旦增稱來的創業之路並沒有他想像的那樣順利,最直接的阻力來自父母。父母直言,對他丟掉“鐵飯碗”感到“很失望”,在那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他們都沒辦法理解旦增的選擇。更重要的是,為了改變藏毯原有老套單一的圖案設計,旦增稱來提出了編織“3D藏毯”的新設想,卻遲遲無法突破技術難關。

  “我們在保證純手工和核心技藝不變的前提下,改變編織材料、花色和圖案,來實現視覺上的‘3D’效果,這樣可以顛覆藏毯平面化、粗線條、低精密度的傳統,讓藏毯與時俱進。”旦增稱來解釋,可手藝人都覺得沒辦法實現,“就像以前是在木頭上雕花,現在要在鋼上雕”。

  大概半年多的時間,旦增稱來一直帶領團隊不斷測試新産品,最終成功創新出了電腦繪圖、人工編織的“紙樣使用技術”。利用大學期間學習的CAD繪圖,旦增稱來團隊將藏毯圖案由手繪改成電腦設計,極大地提高了效率和精度,讓手工作業有了詳細可考的“説明書”。

  而且如此一來,不僅突破了“3D藏毯”的瓶頸,更實現了藏毯的“私人定制”。“客戶可將喜歡的圖案拍照,我們看照片就可以紡藏毯。”

  如今,此項技術已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3D藏毯”也先後獲得了“2017年中國國際新品潮流地毯獎”“2018年中國國際最佳環保地毯産品獎”等榮譽,銷量較以往提高了近六成。

  效益上來了,大家對於藏毯産業的信心也更足了。現在,由旦增稱來創辦的江孜縣年堆鄉尼瑪藏式卡墊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有技術工人28名,大多數都是25-35歲的年輕人,他們從城裏回到家鄉,不僅離家近了,年均收入還比之前多了6萬多元。

  針對一些家庭有難處無法全職工作的手藝人,合作社還提供了靈活就業崗位,由合作社提供原材料和前期培訓,老百姓利用業餘時間在家裏即可紡織圖案比較簡單的藏毯,或從事毛紡、捻線、纏線團等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實現不離家就業。

  “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很多人無法外出務工,這種就近就便就業的形式,非常適合民族手工業的産業特點,不論是對産業發展還是群眾就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旦增稱來説。

  儘管眼下藏毯産業正一路向好,但旦增稱來坦言,他的目標還不止於此,畢竟江孜藏毯曾享譽世界。他希望江孜藏毯能融入更多人的生活中,真正打入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市場。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金卓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