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青年研究 上網對青年生育意願的影響及其積極應對

2022-11-22 08:45: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即便大部分青年並不認可傳統的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生育觀,但他們對網路中流傳的不婚主義、丁克家庭等外來生育觀也充滿疑慮,並不完全贊同。因此,降低網路資訊選擇性接觸,避免群體意見極化,對營造積極的社會生育氛圍,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生育觀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由能夠吸引青年去聽的人來講,用青年聽得進去的方式去講,才能有效地向青年傳遞積極、健康、美好的生育觀,取得生育政策引導工作的更好效果。

  ---------------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援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這明確提出了解決青年生育問題的路徑方法,也為我們做好青年生育問題的研究指明瞭方向。

  微博話題“研究發現越上網越不愛生孩子”日前衝上熱搜榜,單日閱讀次數1.27億。這説明,上網與青年生育意願的關係是一個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對此議題,網民和學界觀點不一。本文基於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課題組2022年的調查數據(以下簡稱“調查數據”),從多個維度闡釋上網與青年生育意願之間的複雜關係,並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上網會對青年的生育意願産生影響

  青年個體生育意願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複雜過程,會受到公共政策、物質條件、文化傳統和原生家庭的多方面影響。上網是否會以及如何對青年生育意願産生影響,取決於青年個體看到何種網路內容及其對所看到網路內容的吸納程度。

  調查數據顯示,有67.49%的受訪青年贊同和非常贊同“微博、微信、抖音等網路社交已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54.46%的受訪青年對“如果一段時間不登錄任何網路社交賬戶,我會感覺自己與社會脫軌了”表示贊同,有50.07%的受訪青年表示“如果登出了我經常使用的網路社交賬戶,我會感覺很失落”,甚至有59.95%的受訪青年表示“如果登出了我最常用的網路社交賬戶,我的工作和生活會受到影響”,56.11%的受訪青年表示“我認為我離不開網路社交媒體”。

  從青年的網路話題參與情況來看,有60.63%的受訪青年表示“我喜歡參與網友間的話題討論”,有46.09%的受訪青年表示“我認為我的參與對網路群體討論很重要”,有42.25%的受訪青年表示“我認為我參與網路上關於生育政策的討論是有意義的”,有39.1%的受訪青年表示“我關於青年生育的觀點會得到網友們的支援”。

  可見,當代青年的網路社交媒體使用強度較高,網路話題討論的參與度也較高。海量的網路資訊、多元的生育觀點無疑會對青年的生育觀念産生影響。

  上網對青年生育意願産生影響,一般經過三個步驟:首先是關於青年生育的話題在網路上出現;其次是得到青年熱烈關注與討論,形成更大規模網路輿情;最後是青年受到網路輿論干擾,影響其在現實生活中的生育觀念和生育選擇,而且如果接收到大量負面資訊,則會增加青年的生育焦慮。

  青年生育議題事關每個青年,很容易引起網民的情感共鳴。如“為什麼年輕人不願生孩子”這一話題,在微博平臺的閱讀次數高達7.1億次,討論次數6.2萬次;“三胎政策”放開後,關於“你會生三胎嗎”討論熱度極高,話題“不生孩子的人後來都怎麼了”被頂上熱搜,該話題在微博平臺的閱讀次數達2.9億,討論次數4.5萬。網民的熱烈關注和討論在網路平臺上形成了關於生育的更大規模的網路輿論。

  當青年在瀏覽、評論這些網路輿論時,生育觀念就會不自覺地被瀏覽的輿論內容所影響。尤其是在道德或個人權益維護等方面明顯佔輿論優勢的觀點,往往讓青年更容易代入自己的情緒,産生情感共鳴,最後導致極端化觀點。例如,“我國已婚育女性超三成存在漏尿問題”以及“家暴”等話題,引起許多網民的熱烈討論,最後出現反婚反育、男女對立的極端言論。青年在大量接受這些極端的負面網路輿論後,內心關於婚育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就會上升,對婚姻和生育會産生質疑和恐懼,原本不存在的或是微弱的焦慮感在負面輿論中會滋長、蔓延。這最終會造成青年生育意願降低,影響青年在現實生活中的生育觀念和生育選擇。

  網路資訊選擇性接觸會降低青年的生育意願

  絕大多數受訪青年在參與有關生育話題的網路討論之前,一般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因而更傾向於加入與自己原初觀點相一致的網路群體討論。對於政府發佈的生育政策,大多數受訪青年也更傾向於只關注自己認可的內容。

  青年對資訊的選擇性接觸,不僅會限制青年對於生育的全面認知,更容易滋生出一些偏執的看法和極端的觀點。網路上一些關於生育的極端觀點很大概率是由群體意見的極端化導致的。

  當然,也有43.07%的受訪青年表示“關於青年生育的話題,我會想要知道其他人的觀點”,41.15%的受訪青年表示“關於生育政策,我會想和其他人談論彼此的看法”。青年對於自己現在已有的生育觀點是否正確並不完全肯定,他們希望獲得外界的意見作為參考和依據。即便大部分青年並不認可傳統的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生育觀,但他們對網路中流傳的不婚主義、丁克家庭等外來生育觀也充滿疑慮,並不完全贊同。因此,降低網路資訊選擇性接觸,避免群體意見極化,對營造積極的社會生育氛圍,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生育觀具有重要作用。積極傳播正向的生育網路資訊,也能緩解青年群體的生育焦慮,提高青年群體的生育意願。

  網路社會比較會降低青年的生育意願

  網路放大了青年的社會比較傾向。

  海量的網路資訊為青年提供了更多的社會比較資訊,更便捷的社會比較途徑。有37.9%的受訪青年贊同或非常贊同“我會將自己的做事方式與他人比較”,37.3%的贊同或非常贊同“我會將自己的社交能力與他人比較”,34.0%的贊同或非常贊同“我會將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與他人比較”,30.3%的贊同或非常贊同“我會將自己男女朋友的做事方式與他人比較”,30.2%的贊同或非常贊同“我會將自己家人的做事方式與他人比較”。受訪青年中大部分存在明顯的社會比較傾向,這種比較對青年的自我認知和生育意願的建構都會造成較大的影響。

  一方面,網際網路讓不同生活水準的人都可以在社交平臺上分享日常生活,青年進行社會比較的對象更加多樣,一些母嬰育兒的大V常常在社交平臺高調展示他們的高成本育兒日常生活,青年的養育心理壓力就會陡然增加,進而會極大削弱青年生育意願;另一方面,匿名性使得一些網民為了獲得流量而扮演假名媛、假富豪,網路上常常會産生一種“每人平均白富美”和“每人平均高富帥”的假像。

  青年瀏覽到這些網路資訊時,很難避免發生社會比較,而當青年將自己所取得的成績以這些所謂“成功人士”為標準同自身進行比較後,就會對自己當下的生活品質感到不滿,生活幸福感降低,並引發對生育孩子的擔憂,導致生育意願下降。

  積極應對網路上的青年生育資訊

  上網會強化青年網民的某些情感、態度、認知和行為。

  在單獨依靠自己的社會經歷和人生閱歷不能對重要的生育選擇作出堅定判斷時,青年個體如果頻繁瀏覽的多為消極、負面、悲觀的網路資訊,他們本不存在的或是微弱的生育焦慮感就會逐漸被引導並得到強化,導致生育意願降低。生育是青年個體的一件人生大事,許多青年的個人生育選擇正處在一個較為迷茫的階段,他們是希望可以得到外界幫助及正確引導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應對。

  首先,平臺和管理者要優化演算法技術,將資訊的選擇權重新還給青年。網路技術的進步應當賦予青年更多資訊選擇權,優化演算法的技術模型可以加強資訊多樣性,為幫助青年獲取更豐富的資訊提供條件,引導青年接觸更多元的資訊,尤其是權威的主流資訊。在網路社交媒體上,要充分發揮好主流媒體的引領作用,主流資訊要平衡好各方立場的觀點和態度,以防止有觀點走向極端後造成負面影響。

  其次,青年網民要提高媒介素養,提升對於網路資訊的解讀能力、分析能力、評價能力。這樣不僅能避免青年被負面的生育網路情緒吞噬,還對引導青年生育意願、培育青年正確生育觀具有重要作用,也能讓青年保持足夠定力和基本的理性與判斷力。

  最後,在開展生育政策宣傳教育工作時,要注重方式方法,避免簡單化。要把握青年特點,善於用青年易於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闡述國家的生育政策,善於把線上互動和線下溝通結合起來,善於把思想引導工作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提高對青年的引導力和説服力。要加強同青年的良性互動,了解青年喜歡聽誰講、用什麼方式來講。要善於運用青年熟悉的網路語言和習慣的探討方式進行面對面交流。只有由能夠吸引青年去聽的人來講,用青年聽得進去的方式去講,才能有效地向青年傳遞積極、健康、美好的生育觀,取得生育政策引導工作的更好效果。

  (作者張良馴係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國家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專家,共青團與青年工作高端智庫專家;趙丹丹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係碩士研究生)

  張良馴 趙丹丹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