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國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專項行動持續開展至2025年

2022-11-17 08:49:00
來源:法治日報
字號

  全國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專項行動持續開展至2025年

  保持嚴打高壓態勢築牢文物安全底線

  □ 本報記者 董凡超

  白天利用鋼制金屬探測器探測墓址並做好標記,深夜用鐵鍬和鋤頭挖掘洞穴盜竊墓室內陪葬品……今年8月,湖北省鄂州市公安機關破獲一起7年前發生的盜掘古墓葬案,涉案犯罪團夥成員悉數落網。

  2015年7月,鄂州西山公園內出現了疑似人為挖掘形成的盜洞,鄂州市公安機關立即組織警力趕赴案發現場勘查,但受限于當時的偵查條件,案件一直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

  “根據線索深入走訪摸排,我們鎖定了一輛當年7月初曾深夜在西山公園附近逗留的可疑轎車。”辦案民警吳傑介紹説,經深挖擴線,方某、楊某、趙某、王某4名嫌疑人進入公安機關的偵查視線。今年8月17日,鄂州公安民警在浙江臺州警方協助下將方某等4人抓獲。

  這起7年前跨省盜墓案的偵破是全國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專項行動的一個縮影。自公安部會同國家文物局于2020年8月部署開展新一輪全國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專項行動以來,共破獲文物犯罪案件4200余起,追繳文物9.3萬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7038件,取得顯著成效。

  不久前召開的全國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專項行動推進部署會披露,公安部和國家文物局決定,將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專項行動持續開展至2025年,再次釋放出保持嚴打嚴防高壓態勢、堅決築牢文物安全底線的鮮明信號。

  聚焦難點

  推動資訊化建設進程

  2019年8月6日晚,戴某將最後一箱海撈瓷器裝上車。呼吸著海邊的空氣,他內心竊喜:“又是收穫滿滿的一夜!”此時他並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不是一夜暴富,而是法網恢恢。當晚10時許,戴某準備將瓷器轉運時被民警抓獲。

  隨著戴某落網,福建省連江縣公安局持續對相關犯罪嫌疑人進行追蹤,最終將一個打著“撈海螺、海膽”幌子、做著盜撈文物勾當的犯罪團夥成功搗毀,追回被盜文物1838件。

  統計數據顯示,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一直是專項行動打擊的重點和難點。2017年至2021年,全國法院一審新收各類妨害文物管理刑事案件共計3058件,其中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刑事案件佔比超過80%。

  今年2月,江蘇省徐州市公安局偵辦的部督“226”盜掘倒賣文物案的被告人鄭某等因犯倒賣文物罪被判處8個月至5年不等有期徒刑。

  “這些涉案嫌疑人除了盜掘古墓葬的前科人員,還有文物鑒定師等,既有本地結夥,也有外地流竄,更有內外交叉作案,無論是工具、設備還是技能都很先進。”徐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支隊長李振介紹説。

  對此,徐州市公安局專門邀請相關專家對專案組進行全員培訓,文物部門也抽調多名專家晝夜隨警參戰,協助專案組甄別、扣押、登記、保管文物,高效助推案件偵辦。

  針對當前文物犯罪職業化、專業化、智慧化特點,公安機關不斷加強與文物部門的協作配合,公安部與國家文物局協同建立打擊防範文物犯罪聯合長效工作機制,完善中國被盜(丟失)文物資訊發佈平臺,為打擊文物犯罪提供支撐和保障。

  “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案件一直佔比大,且難以打擊。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此類文物缺乏全面統計、登記(鑒定),一旦被盜,因公安機關難以及時準確獲得被盜文物的具體‘身份’(類型、級別)資訊,給追查工作帶來極大不便。”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品澤認為,公安部與國家文物局協同建立“被盜(丟失)文物資訊發佈平臺”,一定程度上能夠促使相關部門完善文物登記(鑒定)制度,推動資訊化建設進程,化解此類犯罪打擊難點。

  因地制宜

  提升全鏈條打擊能力

  專項行動中,各地公安機關以本地突出文物犯罪類型為發力點,結合社情民情,廣泛蒐集線索,循線深挖細查,全鏈條打擊的偵查辦案能力不斷提升。

  甘肅公安機關發揮公安資訊化手段優勢,高效研判預警、精準落地偵控,全面篩查追蹤可疑線索,及時落地核查打擊。同時圍繞古玩舊貨商店及網路鑒寶交易平臺等重點區域部位,持續加大巡查力度,堅決整頓文物收藏、交易、流通、鑒定領域亂象。

  陜西省渭南市、山西省運城市、河南省三門峽市公安機關及文物部門共同簽訂了《秦晉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公安文物聯合執法合作協議》,陜西寶雞、咸陽、漢中和甘肅天水、平涼、隴南毗鄰六地簽訂《陜甘毗鄰六地市打擊文物犯罪工作區域協作協議》……陜西公安機關積極與相鄰省市聯合建立打擊文物犯罪工作區域協作機制,推動“獨立作戰”向“跨區域聯合作戰”轉變。

  “犯罪網路化是當前我國犯罪類型轉變的一個普遍趨勢。網路通信技術為文物犯罪的預謀、組織實施以及販賣、銷售提供了極大便利。”張品澤分析指出,公安機關應針對此類犯罪上下游關係鏈條及其網路留痕等特徵,實施相應的技術反制,同時發揮區域協作機制及群防群治力量“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

  優勢互補

  開創文物安全新局面

  位於山西平遙古城照壁南街上的一座青磚灰瓦的四層倣古建築古樸典雅,外墻懸挂著一枚熠熠生輝的警徽。這裡就是平遙縣公安局古城派出所、平遙縣公安局古城旅遊警察大隊的辦公場所。

  走進大隊調度指揮室,大螢幕上重點文保單位實時監控畫面映入眼簾。這樣的技防措施為各地文物保護架起了一張巨大的防護網。

  專項行動中,各地公安機關和文物部門加強聯動協作,強化文博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督促落實各項制度和人防物防技防建設,聯合開展巡查巡檢,在重點文博單位設立警務站、警務室,排查安全隱患,有力防範和強力震懾文物犯罪活動,開創了優勢互補、資源共用、共同發展的文物安全新局面。

  陜西公安機關積極推動構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打防結合、群防群治的文物安全防範體系,深入排查文物安全領域風險隱患,不斷改進措施,加大館藏和田野文物保護力度。

  甘肅公安機關指導文物部門持續加強內部安全管理和周邊治安防控,指導全省重點文博單位新增設安防設施26處,將多處荒郊田野遺跡遺址納入110接處警系統聯網響應,以實際行動堅決守護國家文化遺産安全。

  張品澤評價説,公安機關聯合文物部門共同推出可視化、物聯網、雲平臺等技防措施,在預防文物犯罪方面具有全面、實時、可視、高效等多重優勢,彌補了傳統文物保護措施的不足,也為打擊文物犯罪奠定了堅實基礎。(法治日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