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35歲是道坎兒:網際網路行業容不下“大齡青年”?

2022-10-26 09:0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在受到職場“35歲現象”困擾的群體中,程式員也許是最受關注也最具代表性的職業門類。因為網際網路行業技術迭代速度快、工作強度大,程式員往往被視為只能吃“青春飯”。因為電腦系統常用“1024”作為計量單位,10月24日被稱為程式員節,這一天也成為一個社會關愛程式員群體的日子。據澎湃新聞報道,程式員整體呈年輕化態勢,但半數“大齡”程式員依然留在一線技術崗位,繼續擔任各類程式員,或是技能提升後成為架構師、研究員、技術專家等。極少數人被裁員、主動辭職,正處於待業、退休狀態。

  人到中年以後,思維敏銳度和記憶力不如年輕人,這是人的生理規律所致。但是,與年紀同步增長的還有工作經驗,這同樣是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一個行業中,合理的從業人員年齡結構,應該是既有精力旺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又有體力雖然有所下降但經驗豐富的年長者。

  但是,當前網際網路行業“年輕化”卻是不爭的事實。《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顯示,在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35歲以下從業人員佔比達到了64.6%,其中細分行業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更是高達70.4%,明顯高於我國35歲以下就業人口32.9%的比例。看到這樣的數據,很多人不禁要問:是網際網路行業離不開一支年輕的隊伍,還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塑造了當前網際網路發展的面貌?

  需要指出的是,與更傳統的行業相比,網際網路行業本身就是一個年輕的行業。在我國,面向大眾普及的移動網際網路大規模發展,大概在2010年以後,很多現在人們熟悉的網際網路公司成立時間也不過10年,甚至更短。一家新公司在創建時年輕人多,並不讓人感到意外,當前網際網路行業從業人員年輕人的比例較高,恐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行業本身的“年輕”。即便是從網路技術人才的培養規模看,想要找到更多“資深”人員也並不容易。

  歷史規律告訴人們,每個行業在興起以後都要在市場上找到平衡點,無序發展和快速收縮都不是常態。隨著網際網路生態的健全,市場競爭歷經“大浪淘沙”,一些抗風險能力強的企業能夠更長久地生存,其員工隊伍也會更加穩定。根據企業公開數據,國內一家成立20多年的網際網路企業,其近六成員工已在30歲以上,另一家以銷售電腦硬體起家的廠商,其30歲以上員工佔比更是達到85%。而根據第三方統計,成立時間較短而發展迅速的新興企業,其員工平均年齡較低,很多都不到30歲。假以時日,即便是“年輕”的公司,隨著它們生存時間的延長,員工年齡結構也會進一步優化與平衡。

  因此,“網際網路行業容不下中年人”,與其説是這個行業的本質,不如認為這僅僅是其在特定時期所表現的階段性特點。其實,除了少數前沿開發工作,多數程式員崗位更追求創新與經驗的平衡。一家網際網路企業的創始人曾如此表示:“一個人如果沒寫過10萬行代碼,就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程式員。人過了35歲雖然不一定能熬夜了,但可以讓自己的經驗發揮得更充分。”這種觀點,體現了對行業需求的理性認知。

  隨著我國網路用戶人數增長速度的放緩,網際網路用戶年齡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已達25.8%,而在10年前這一數字僅為5.7%。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這種趨勢會更加明顯。網際網路用戶年齡結構老化,對年長用戶使用需求、習慣、心理的滿足,勢必成為網際網路企業下一步角逐的戰場。如今,網際網路“適老化”更是成為輿論關注的高頻詞,這同樣要求熟悉中老年用戶的從業者發揮更大作用。

  關愛“大齡程式員”,不僅是追求就業公平的應有之義,也是順應行業發展趨勢使然。時間終將證明,沒有哪個行業可以“搞特殊”,35歲以上的網際網路從業者能夠勝任一線崗位,而一線崗位也需要一批經驗豐富、思慮週全的從業者。

  城下秋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