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把多彩課堂送到雪域高原

2022-10-19 09:3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有一系列以青稞為主題的多彩課程:春耕、秋收季節,孩子們走進田間地頭,親手播種、收割糧食,觀察農耕機運作,感受現代農村生産方式的變革;在教室裏,班主任結合當地青稞産業的發展故事,講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歷程;今年7月,師生們還走進剛建成的青稞博物館,聆聽農學家尼瑪扎西講授關於青稞的歷史文化知識。

  曾擔任該校副校長的上海援藏教師潘傑介紹,這些“青稞地裏的思政課”由上海市教育援藏工作隊和當地教師共同設計並授課,也是工作隊落實“造血”式教育援藏理念的典型案例。

  上海市從2005年起對口援建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並於2016年開始派教師“組團式”援藏。3年前,潘傑和另外29位教師及管理幹部主動報名,經過遴選後組成援藏工作隊,他們來自上海5個區的29所學校,最年輕的26歲、最年長的54歲,雖然此前素不相識,但這些上海教師抱著同樣的信念和熱情來到西藏,帶來了先進的教學理念,用多彩的課堂點亮了雪域高原。

  支教“造血”

  2019年夏天,即將擔任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校長的張必勝剛下飛機,就被西藏空靈的藍天白雲所吸引,但同時遭受了頭暈、頭痛等劇烈的高原反應。此後3年,不少援藏教師都面臨高寒缺氧的困擾,夜裏需要吸著氧入睡,還有的經常失眠。不過,張必勝認為這裡的整體環境很好:“當地教師為人非常樸實、真誠。”

  在上海,張必勝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管理和督學經驗,對當好校長有著充分底氣,可在了解受援學校的情況後,他仍然感到壓力很大:“受援學校的中、高考成績在當地名列前茅,但與上海的學校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比如課堂教學的灌輸性質比較明顯,教科研工作體系沒有建起來。我們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每位教師都帶了徒弟,通過教學示範、課題研究、集中主題教研等多種方式,帶動當地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

  科學課在西藏是考試學科,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傾向於讓學生背誦默寫知識點,很少上實驗課。在教研組工作時,擔任過小學、初中科學教師和教科室主任的壽慶國,通過上示範課、聽課評課和集體教研,將實驗課的授課方法教給當地教師。

  上海援藏教師支教“造血”的實踐也拓展到日喀則的各個縣。為了帶動更多本地教師轉變教育理念、增強業務能力,他們通過名師工作室機制,每個學期下鄉授課、送講座、聽課評課。

  例如,壽慶國在受援學校和送教下縣時都上過“鐵絲加工一筆畫”的勞技課,對當地師生來説,這樣的課程十分新鮮。他發現學生對操作尖嘴鉗很感興趣,但動手能力還很欠缺,就通過現場示範、媒體展示、學生演示等方法,讓每名學生都掌握操作要點,共同提高學習能力。

  壽慶國説:“其實,上好科學課的理論和實驗教學道理是共通的,都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比如實驗課上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組員互相帶動,教師在旁邊指點。”經過幾個學期的“傳幫帶”,不少青年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品質提升和職稱評審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收穫。

  副校長潘傑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由兩地教師組成的思政名師工作室挖掘當地資源,注重思政教育從課堂走向社會生活,將當地打酥油等傳統生活方式體驗納入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還籌建了學校中草藥科普體驗館,推出“青稞地裏的思政課”“行走在城市中的思政課”等系列特色思政實踐課程。

  潘傑説,這樣的思政課程能讓孩子走出象牙塔,親眼看到、親身體會到家鄉的發展和變化。“行走在城市中的思政課”帶孩子們來到日喀則經濟開發區,政府部門和國企工作人員為他們講述當地道路、水務和重點項目建設的歷程和未來規劃,激發了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愛。

  和西藏孩子打成一片

  來到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後,曾擔任初中語文教師的王德偉發現,藏族孩子學習語文有困難,於是他想了各種方法喚醒學生對語文的感知。有次假期,他在朋友圈了解到很多孩子喜歡看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就在語文課上講解了李清照的兩首詞,還自費購買圖書放在教室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來學校的第二年,王德偉轉崗負責學校的共青團和少先隊工作,並且每年暑假帶一些西藏孩子到上海參觀學習,讓他們真切地體會祖國的繁榮富強,以及扶貧事業對自己家鄉的影響。

  王德偉曾問過一個品學兼優的初二男生,未來想去哪讀高中?得到的回答是:想留在西藏。第二年的上海之行,王德偉特意多留了一個名額給他。活動最後一天,大家在外灘合影時,這個孩子搭著王德偉的肩膀説:“我一定要到上海讀高中。”2020年,他考到上海市珠峰中學,第二年,又主動回學校為初三學生宣講,鼓勵大家考出來,學真本事。

  體育教師施剛強在課堂上注意到,藏族孩子比較害羞、靦腆,為了讓學生們活躍起來,他在課上安排了各種團體遊戲和比賽,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體育活動中發揮優點、享受快樂。

  性格開朗的施剛強喜歡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學校的初、高中學生都住校,每天早上六七點就起來早讀,晚自習9點20分結束才去寢室休息,學習壓力挺大的。所以他們很喜歡上音、體、美副課,渴望通過戶外鍛鍊放鬆自己。”經常關注學生動態的他留意到,班上有孩子在體育課交到了新朋友,性格變得陽光、自信了。

  拓寬求學路

  團隊中最年長的成員、美術教師高群斌兩次參加援藏工作隊,他頂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在教學任務一線工作了4年。

  在這所美術學科師資薄弱的學校,高群斌堅信“有做才有為”,對參加社團活動的孩子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介紹説,學校高中部有不少孩子來自高海拔的偏遠地區,家裏主要從事農牧業,課外興趣特長培養幾乎全部依靠學校社團活動。

  兩次援藏,高群斌分別輔導初、高中孩子繪畫。他指導孩子們融合藏族傳統文化與現代繪畫技藝,結合生活經驗畫出自己的心聲,起初空蕩蕩的畫室漸漸貼滿了學生作品,連天花板上都貼著畫。

  高群斌説:“美育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能展示孩子的精神面貌。藏族孩子對自然感受能力強,當自己的畫在學校展出、在繪畫比賽中獲獎時,他們都能受到鼓舞,會興奮地告訴父母。”

  2021年,經過高群斌的精心輔導,學校第一次有3名美術特長生通過自治區統考,以高分被西藏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錄取。

  事實上,部分教師、學生和家長曾經並不看好高群斌的嘗試,認為畫畫耽誤文化課的學習,學校以往也沒有學生考取過藝術類大學。但高群斌知道,有些來自偏遠農牧區家庭的孩子文化課較弱,如果能走通美術高考的路子,今後的就業路會更寬。

  萬事開頭難,高群斌從這些學生高二年級開始,“抓”著他們在午休、傍晚課後時間訓練素描、色彩和速寫3門專業課。

  高群斌記得,有個男生曾認為藝考很容易,總是不專心,差點被“勸退”,但每次又向他苦苦請求留下來。後來,高群斌多次與他談人生、談理想,還將自己艱難求學的經歷講給他聽,師生倆一起潸然淚下,男生也越來越珍惜在學校學畫的機會,終於下定決心學好繪畫。

  有一名年齡最小的學畫學生,來自邊境山坳裏的小村莊,家裏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個孩子告訴高群斌,家鄉景色美麗,自己小時候放牛就在邊界線附近,他也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體會到何為國與家,萌生了學美術的想法。雖然剛開始學畫很主動,但他不擅長結合書本知識與實物寫生,逐漸懈怠下來。為此,高群斌為他籌集了品質更好的美術用品和高考臨摹學習教材,手把手教他閱讀教材、賞析圖片、練習繪畫,輔導他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績。

  從2017年至今,學校初中部、高中部陸續招收了新的美術教師,受高群斌的影響,他們也開始帶學生在校園寫生,這些點點滴滴的變化讓高群斌更深刻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義。“我有一個用了近20年的皮夾,封皮上是一句話: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也是我兩次參加援藏工作的初心。”他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