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造老舊小區 滿足居民所需

2022-10-19 09:3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核心閱讀

  浙江省杭州市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堅持以群眾需求為中心,連片謀劃公共服務設施佈局。通過廣泛徵求居民意見、整合多方服務力量,充分利用社區空間,豐富社區服務供給,努力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每天下午4點,家住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錦城街道南苑小區的潘霞都會準時出門,來到小區的“接娃等候區”等待小孫女放學。等候區其實是小區的一處口袋公園,雖然面積不大,但滿園秀氣,景觀別致,還配備了石凳、健身器材等休閒設施,是小區居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這樣的口袋公園在小區裏還有好幾處,都是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實現了公共空間的再利用。這樣的改造成果,也是杭州老舊小區改造的縮影,自2019年啟動老舊小區改造提升以來,杭州累計新增養老托育、文化活動等公共服務場地約13.5萬平方米,其中新增養老服務及托幼場所75處、2.9萬平方米,健身活動場地及設施約13.7萬平方米,新增口袋公園627處,新增健身步道40公里,加裝電梯1257部。

  徵求居民意見

  有效利用空間

  “空間有沒有,在哪,如何規劃利用好老舊小區的有限空間?這3個問題貫穿于街道‘舊改’的全過程。”錦城街道黨工委書記徐強説,2019年,臨安區啟動新一輪老舊小區改造,南苑小區成為首個改造工程。

  “南苑小區建造年份早,部分設施老舊,空間得不到有效利用。”徐強介紹,在改造前,街道廣泛徵求居民意見,希望有針對性地改造,讓有限空間得到最大化利用。

  “經過幾輪徵求意見,我們集中了社區居民的幾大訴求,比如老年人多,養老服務是難題;孩子們缺少遊戲空間等等。”新民裏社區書記王穎回憶,有了需求,改造也明確了方向。

  2019年11月,街道將社區科普館改造成社區老年食堂就餐點,在街道紀工委全過程監督下,委託第三方餐飲企業運營管理,每餐只需5元,一葷兩素一湯每天不重樣。不僅如此,還將小區公園和活動室打造成民生綜合體,加入了日間照料、托幼託管等功能。而過去的一些垃圾投放點或者雜物堆,通過移除並改造,安裝了活動式隔離欄,請設計團隊打造成口袋公園或兒童樂園,既打通小區微迴圈,又為孩子提供了娛樂場所。

  前不久,錦城街道融合現代社區建設理念,又打造了新的物業服務品牌,設立了2個服務中心、6個服務驛站,將服務於錦橋、新民裏、勝利等7個社區共32個無物業小區2354戶居民,配置物業服務班組34人,落實客服管家、保安、公共區域保潔和公共維修等基礎服務內容。

  小區資源共用

  化解供需矛盾

  “連個休閒場所都沒有”“停車太難了,外面進不來,裏面出不去”……在過去,臨平區東湖街道海珀社區黨支部書記蔣建偉接到過不少投訴和埋怨,讓他和社區幹部感到抱歉又無奈。

  “不是不想改變,主要是社區用地實在緊張,就連社區辦公室都是臨時租用隔壁映荷社區的空間。”蔣建偉解釋,社區下轄4個小區,生活著3700戶9000余人,但衛生、教育等公共資源一直都是短板。

  “由於前期規劃階段缺少前瞻性,再加上設計不合理,導致社區供需矛盾逐漸凸顯。”蔣建偉説,其實同樣的問題,周邊幾個社區也有,“我們了解到,小林社區雖有萬寶城商業綜合體,但缺少托育養老場所,映荷社區有菜場,但缺少公共活動區域,我們有托育中心和休閒綠道,但缺少配套服務空間,如果社區能共用利用,剛好可以補足短板。”

  將問題反饋給東湖街道,在街道黨工委牽線搭橋下,多方力量整合,打造社區服務“聯合體”。面臨同樣的需求與困境,3個社區一拍即合,在2021年4月開始開展“海珀爭先三社聯創”行動,通過黨建共建實現資源共用,打破原有彼此孤立的舊格局,讓曾經的“不可能”變成了現實。

  如今,海珀社區的托育中心成了社區居民帶娃的首選場所,小林社區拿出2100平方米空間建成3個社區共用的“鄰里中心”,映荷社區的老年食堂為周邊老年人提供了餐食保障……

  不僅如此,借助社區所在臨平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優勢,園區企業也紛紛鼎力相助:老闆電器贊助了各公共場所改造中的廚電設備;勇電照明承包了濱水綠道改造的夜景燈光;萬寶城商城為社區居民一次性拿出60個公益車位和500個錯時車位……

  走進小林社區的鄰里中心,72歲的吳仙娥正在剪毛衫線頭,“社區幫忙找的零活,和老姐妹在一起聊天干活,還能賺點零花錢,蠻好。”到了飯點,吳仙娥又相約幾位老人,來到位於映荷社區的老年食堂吃頓飯,一葷兩素只需8元,實惠又好吃。

  如今,3個社區相繼整合了鄰里、服務、教育等九大場景資源,包含幼兒托育、居家養老、公共健身、公共科教等服務內容,公共服務場所面積增至7000余平方米,直接受益居民15768人。

  保護歷史風貌

  打造文化場所

  打開微信小程式,搜索“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家住拱墅區拱宸橋街道的居民潘素華,線上上預約了家附近“橋下空間”藝術空間的一場展覽,這樣的文藝活動,讓她退休後的生活也過得豐富多彩。

  潘素華的家就在橋西歷史文化街區的敬勝裏,今年6月,經過老舊小區改造,這裡的面貌煥然一新。不過,橋西社區黨委書記項政坦言,相比于其他社區,橋西社區在老舊小區改造時還需兼顧歷史風貌保護,大力挖掘文化屬性,壓力不言而喻。“以前群眾經常反映,家在景區裏,卻沒有進行文化活動的場所,我們希望借此機會,滿足大家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

  但橋西社區本就面積有限,再加上歷史保護等因素制約,想要拿出大片面積打造文化空間簡直難上加難。一籌莫展之際,橫跨大運河的登雲橋進入了社區的視線。

  “有次在徵集群眾意見過程中,有居民提議能否利用登雲橋下的廢棄橋洞空間,這倒是給我們舊改提供了新思路。”項政説,在過去,登雲橋下的空間主要作為倉儲功能使用,陰暗潮濕,周圍灌木叢生,市民遊客只能止步於此。

  橋下空間行不行?懷著忐忑的心情,街道和社區展開了探索和論證,在與杭州市城管局開展多輪溝通後,最終將用於倉儲功能的1500多平方米和引橋兩側的500平方米空間徹底打開,授權給街道免費使用,讓居民遊客多了一個休憩參觀的小廣場。

  同時,社區通過引入第三方運營機構,還順勢打造了民辦博物館——大運河紫檀博物館,帶動了橋下空間的藝術改造。“經過改造,空間內增設了22個全景玻璃展櫃,對原本淩亂的沿河綠化也進行整體提升,同時因地制宜增設近300米的‘魯班尺’步道,貫通整個空間,被當地媒體稱為‘最美橋下空間’‘24小時不打烊的博物館’。”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説。

  根據計劃,“十四五”期間杭州計劃開工改造老舊小區不少於1000個。“我們將堅持以群眾需求為中心,連片謀劃公共服務設施佈局,共用區域內的公共空間和配套服務,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嚴崗表示。(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