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國重器旁的二十大時光

2022-10-18 09:26: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鶴舞金沙 神箭待命 重器潛海 核電商用

  大國重器旁的二十大時光

  【二十大時光】

  “在過去的5年,我國各行各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核電技術’創新被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報告中重點提到,我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在海內外成功商運並批量建設,標誌著我國躋身世界核電強國,將帶動相關製造産業‘走出去’。”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直播後,中核集團“華龍一號”副總設計師劉昌文激動地告訴記者。

  如今,作為核電領域大國重器的“華龍一號”已成為一張高科技的“國家名片”,走向世界。而在祖國各地,還有許多“大國重器”及他們的建設者們正沉浸在黨的二十大時光裏。

  “鶴舞金沙”,打造中國水電“國家新名片”

  10月16日上午9時,白鶴灘水電站報告大廳就已坐滿了人。150名業務骨幹及黨務工作者守候在大螢幕前,等待著黨的二十大開幕。

  “作為‘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師,在生産一線聆聽總書記作報告,我倍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白鶴灘建設部黨委書記、副主任何煒言辭懇切,他説,“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到,‘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這對我們水電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過去幾年,在橫斷山脈的深山峽谷間,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白鶴灘水電站翩然“亮翅”,夢圓金沙江,驚艷了世界。能夠參與、見證這一大國工程的建設,何煒的自豪感溢於言表,“作為當今全球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白鶴灘水電站成為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也是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的能源引擎,體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先鋒。”何煒説。

  10月14日,白鶴灘水電站傳來好消息,12號機組順利通過72小時試運作,正式投入商業運作,這是白鶴灘水電站投産發電的第13台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而在二十大開幕當天,3000多名工程建設者堅守一線,朝著16台百萬千瓦機組全部投産發電的目標繼續奮進。

  隨著白鶴灘水電站投産發電,長江之上,六座梯級電站“連珠成串”,組成了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何煒説,“六座‘大國重器’不僅將滾滾江水變為清潔電能點亮千家萬戶,還成為築牢長江流域防洪安全、航運安全、生態安全、水資源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基石。”

  “神箭待命”,建造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

  10月16日,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高大的發射塔架巍峨矗立,即將托舉夢天實驗艙升空的長征五號B火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發射前的準備工作,靜待出征。

  上午10時,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長征二號F三支火箭發射隊全體隊員各自集結,集體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盛況。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到十年間中國航太事業的成就,特別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載人航太、探月探火、衛星導航等取得重大成果,讓全體隊員備受鼓舞。

  2022年,中國空間站建造已進入收官階段。按計劃,年底前長征二號F、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三型運載火箭將實施三次發射任務,完成載人航太工程各階段發射任務。目前,執行上述任務的火箭均已進入發射場,在進行發射前的準備測試工作。

  “重器潛海”,叩開中國能源寶藏的大門

  中國南海碧波之上,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産儲油平臺——“深海一號”格外醒目,這座鋼鐵巨人每天將100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從海底1500米源源不斷地開採出來,送抵千家萬戶。

  10月16日上午,“深海一號”氣田持續穩定生産作業,現場員工100余人在氣田黨員活動室、餐廳、中控室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直播。

  談到觀看的學習感受,中國海油“深海一號”氣田總監袁圓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新時代的十年來,他親眼見證了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重大進步。

  “從對外合作到自主探索,中國海洋石油工作者在追求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不斷奮發,成功建造出‘深海一號’生産儲油平臺,推動我國海洋油氣開發實現了從300米水深到1500米水深的歷史性跨越。”袁圓説。

  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深海一號”氣田成功實施氣田投産後首次水下設施全面檢測,運用機器人對水下生産系統、平臺船體、係泊纜系統等進行全面“體檢”。袁圓介紹説,“這次水下檢測效果説明氣田處於良好運作狀態、再次驗證了我國自主掌握深海油氣開發生産技術的可靠性。”

  面向未來,“潛入”深海的腳步不能停歇。中國海上石油工作者正以“深海一號”為重要樞紐,積極推動陵水25-1等深海氣田的開發,推動南海萬億大氣區建設從藍圖變為現實,以更好地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區(港)日益增長的清潔能源需求。

  “核電商用”,築牢國家安全的基石

  10月16日上午,中核集團福清核電各黨(總)支部,在“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現場值班室、會議室集中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盛況。當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到包括核電技術在內的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成果,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時,作為我國核電事業建設的參與者,大家激動又自豪。

  “在未來工作中,我將始終在思想和行動上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立足崗位,用心用情,確保‘華龍一號’示範工程安全穩定高效運作,用紮實的工作築牢國家安全的基石。”作為我國自主三代核電首堆——“華龍一號”的機組守護者,福清核電運作三處黨總支書記董恩興聽完二十大報告後激動地對記者説,他將帶領團隊不斷創造卓越的運作業績,擦亮“華龍一號”這張國家名片。

  劉昌文告訴記者,“華龍一號”的科研歷程和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讓他更深刻地體會到,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各行各業必須獨立自主,加倍努力,夜以繼日,實現新的技術突破。◎本報記者 何 亮(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