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個傳統糧食主銷區是如何端牢“中國飯碗”的

2022-10-17 09:17: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天津10月16日電題:一個傳統糧食主銷區是如何端牢“中國飯碗”的

  新華社記者白佳麗

  金秋十月,種糧大戶陳金良迎來了新的“收穫季”。金黃的稻子即將大面積收割,稻田中養殖的螃蟹在電商平臺上也賣得火熱。

  “又是一個豐收年!”望著面前的豐收景象,陳金良笑得合不攏嘴。

    陳金良是天津市寶坻區的農民。20年間,他承包的土地從100多畝擴大到了2000多畝。

  支援陳金良不斷擴大糧食和農副産品生産的,是中國新糧食安全觀的日益普及、耕地的嚴格保護以及農業科技的快速進步。

  “早些年,一到插秧和收割的時候就發愁。”陳金良説,那些年,雇些人插秧也忙得喘不過氣來,收割100多畝水稻要十多個人忙活好多天。

  而現在,境況已經大不一樣了。陳金良的2000多畝水稻,幾臺收割機一週之內就可以收割完。

  “我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耕了。”陳金良説。騰出手來的陳金良,開始在稻田裏養殖螃蟹,實現了“一塊地賺兩份錢”的願望。

  而當地的一名水稻育種專家正通過另一種努力來保障農民糧食增收。

  “育一粒好種,多五斗好米。”天津市優質農産品開發示範中心研究員于福安説。

  于福安與同事們在試驗田裏摸爬滾打了近40年。如今,他與團隊成功培育出了40個優質水稻品種,實現了高産、質優、抗病性強的目標。這些品種不僅在天津當地廣泛種植,還推廣到了其他10多個地區。

  “好種子幫助降低了災害風險,一些品種的增産率達到15%以上。”于福安説。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陳金良與于福安的經歷,是天津這個大都市、傳統糧食主銷區,與全國糧食主産區、産銷平衡區一起“端牢中國飯碗”的一個縮影。

  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天津糧食産量自2016年首次突破200萬噸以來,年均增幅達4.5%。而口糧自給率最近10年間由35%提高到了65%。

  作為一座擁有約1400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由於人多地少,天津長期以來糧食自給率低,位列全國7個糧食主銷區之一。

  近些年來,在中國政府“主産區、主銷區、産銷平衡區都有責任保面積、保産量,飯碗要一起端,責任要一起扛”的政策引導下,天津這個傳統主銷區的“糧食安全觀”發生了新的變化。

  守住耕地紅線是重中之重。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徐廷民表示,天津嚴格要求“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並以永久基本農田為重點,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

  最近10年間,天津累計建成了旱澇保收、穩産高産的高標準農田近400萬畝,全市耕地品質平均提高了1個等級。根據農業專家評估,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天津項目區內的耕地每畝平均增産100公斤以上。

  “特別是原來靠天吃飯的土地,由一季雨養玉米,變成了小麥、玉米兩季種植,大大提高了糧食的復種指數。”徐廷民説。

  既要藏糧于地,也要藏糧于技。天津通過推廣農業科技裝備、實現優質種業發展,給糧食增産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目前,天津主要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達到九成以上,水稻全部使用自主品種。

  “各種補貼讓農民見到了‘真金白銀’。”陳金良説。

  據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的調查顯示,10年來,天津市先後實施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購置農機具等精準補貼政策。

  一組數據説明瞭農民種糧積極性的變化——2021年,天津市糧食播種面積達560.2萬畝,而2012年這一數字為484.4萬畝。

  天津的糧食安全觀念和能力之變,是中國確保糧食安全的一個側面。中國農業農村部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糧食産能穩定提升,目前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83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這有力保障了14億多人口大國的糧食安全。

  中國成功確保糧食安全,具有了顯著的世界貢獻。農業專家們表示,中國在滿足自身糧食需求、減少口糧進口的同時,還通過力所能及的出口和無私的技術援助,幫助減少了全球饑餓人數。比如,中國的水稻良種,已經播撒在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讓當地民眾直接受益。(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