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何自力: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

2022-09-27 14:3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的深刻認識,提出“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製造業”“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是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都離不開製造業”等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入回答了為什麼要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怎樣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對於明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著力點、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國家強大要靠實體經濟

  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製造業興,則經濟興、國家強;製造業衰,則經濟衰、國家弱。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重要論述,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是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的反映。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必須首先滿足吃、穿、住等基本生存需要,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等其他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産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實體經濟以物質生産活動為主,直接創造物質財富,為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提供物質保障。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有利於增加社會財富,更好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有利於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和解決更多人口就業,維護社會穩定;有利於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和滿足公共需要,保障社會福利和公共安全;有利於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致富觀和幸福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堅持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歷史和現實表明,國家要提高競爭力,要靠實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我們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蓬勃興起,數字技術、智慧技術和製造業深度融合,引發影響深遠的産業革命,形成新的生産方式、産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可以説,誰搶佔了製造業數字化智慧化的制高點,誰就能率先步入製造業發展快車道,形成強大競爭力。我們必須抓住機遇,順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大趨勢,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不斷提升我國經濟競爭力。

  實體經濟是大國的根基,從大國到強國,實體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戰略選擇,我國是個大國,必鬚髮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製造業水準,不能脫實向虛”“要吸取一些西方國家經濟‘脫實向虛’的教訓,不斷壯大實體經濟”。從世界歷史來看,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拉開了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的序幕。工業化是製造業形成並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過程,極大提升了人類物質財富生産能力,有力改變了人類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從18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初,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工業革命,率先進入工業化時代。憑藉著強大的製造業,西方主導了國際分工和全球經濟大迴圈,成為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樣板。但是,大約到了20世紀70年代,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國開始去工業化,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去工業化導致了嚴重後果。如,産業空心化,經濟增速低迷,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貨物貿易赤字劇增,等等。從一定意義上講,去工業化是導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經濟原因之一。西方去工業化的教訓極為深刻,發人深省。我國是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要實現強國目標,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必須放在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上。

  壯大實體經濟要大力發展製造業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努力奮鬥,我國製造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以強大製造能力為基礎,我國商品在全球貿易市場中的份額不斷提升,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21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14萬億元,佔全球經濟的比重由2012年11.4%上升到18%以上,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得到鞏固提升,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25萬美元。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支撐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同時還要看到,隨著我國發展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製造業發展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低端産能過剩、高端産能不足,供給體系與高品質需求不匹配;生産要素價格不斷上升,比較優勢減弱,製造業外流壓力增大;製造業盈利水準下降,脫實向虛傾向顯現;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突出;國際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迴圈動能明顯減弱;等等。這些情況和問題的出現,嚴重影響我國製造業優勢的保持和發揮,制約我國經濟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必須高度重視。

  堅持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發展。習近平經濟思想有關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重要內容,為推動我國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了遵循、明確了目標。

  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我國實體經濟的主體部分是傳統製造業。在數字經濟時代,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必須用智慧技術和數字技術對傳統製造業進行改造,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為此,要加快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産業生産、管理和行銷模式變革。要把發展智慧製造作為主攻方向,推進國家智慧製造示範區、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推動中國製造向中高端邁進。要強化高端産業引領功能,堅持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戰略定位,努力掌握産業鏈核心環節、佔據價值鏈高端地位。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把産業鏈關鍵環節的“根”留在國內,確保製造業高品質發展。

  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具有先導性和支柱性。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很快,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産業發展位居世界前列,應在保持領先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強做優。要加快壯大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太、海洋裝備等産業,做大做強産業集群,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提升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鏈現代化水準。産業基礎能力是産業鏈現代化水準的支撐,産業鏈現代化水準是産業基礎能力的體現,兩者能夠為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共同發揮作用。為此,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産品工程化攻關,發展先進適用技術,強化共性技術供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在核心基礎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工業軟體、創新環境建構等方面實現突破,大力提升産業基礎能力,為提高産業鏈現代化水準奠定堅實基礎。要在夯實産業基礎能力的前提下鍛造産業鏈供應鏈長板、增強産品和服務品質標準供給能力、補齊産業鏈供應鏈短板、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不斷增強産業鏈配套水準、供應鏈效率和控制力、價值創造能力等綜合競爭力,切實提高産業鏈現代化水準。

  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我們一定要抓住先機、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要推動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賦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要把握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方向,以資訊化、智慧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要以資訊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促進資源配置優化,在推動創新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強有力支撐。要提高基礎設施的系統完備性,統籌推進傳統與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優化基礎設施佈局、結構和功能,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要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智慧化水準,加快推進新一代資訊技術和製造業融合發展,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夯實融合發展的基礎支撐。

  走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之路

  習近平經濟思想內涵豐富,不僅指明瞭我國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方向,也為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提出了具體路徑,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其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四降一升”問題,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所採取的重大舉措,重點是改善供給結構,促進産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産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加強需求側管理,有助於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準動態平衡,也有助於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

  其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中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視自主創新和創新環境建設,努力提升我國産業水準和實力,推動我國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製造強國轉變,有助於解決我國製造業和實體經濟面臨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盈利水準不高等問題。著力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強化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增強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儘快解決“卡脖子”問題,提升産業鏈水準,增強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推動傳統製造業數字化、智慧化發展,重塑製造業競爭優勢;著力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

  其三,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這對於解決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防控金融風險、防止脫實向虛,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讓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要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産品體系,為實體經濟提供更高品質、更有效率的服務。要引導金融機構把更多資源投向實體經濟重點領域,滿足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其四,促進産業在國內有序轉移。當前,世界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我國産業體系完整性和産業鏈安全穩定面臨較大挑戰。促進産業在國內有序轉移,有助於化解産業安全面臨的風險,重點在於發揮各地産業優勢,保障産業鏈安全穩定。要加強産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對接合作、區域間産業轉移合作、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合作;結合不同産業的特性和發展階段,引導其向符合發展條件的地區轉移;從各地區的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出發選擇産業承接重點,確保産業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通過産業有序轉移,能夠有效促進資源要素有序流動,確保産業鏈供應鏈完整,區域合理分工、協同發展。

  其五,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重點是要鞏固和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維護和增強製造業競爭優勢。要積極推動製造業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支援製造業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全面提高産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準;加大對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扶持力度,切實推動製造業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強金融監管,建立金融有效服務製造業的體制機制;加強區域製造業佈局,統籌不同地區製造業協調發展,推動産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同時,還要著力提高引資的品質,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打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為外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保障。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何自力)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