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聚焦高品質發展丨逾24億噸!——“數”説我國陸上最大油田“三變”端牢能源飯碗

2022-09-27 08:4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哈爾濱9月26日電 1959年9月26日,大慶油田被發現。63年來,這個我國陸上最大油田累計生産原油逾24億噸,佔國內陸上同期原油總産量約40%,為中國經濟巨輪提供了澎湃持久的動能。

  肩負著“當好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重大責任的大慶油田,大力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加快“科技油田”“綠色油田”“數字油田”轉型建設中不斷邁向高品質發展,為端牢國家能源飯碗再作貢獻。

  鑽透約360座珠穆朗瑪峰:永葆“精神”活力鑄石油工業豐碑

  截至2021年底,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累計打井2491口,總進尺318.3萬米,相當於鑽透約360座珠穆朗瑪峰。

  數字的背後,是大慶油田大力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一個生動注腳。

  1205鑽井隊——這支“鐵人”王進喜曾帶過的隊伍,在為國尋油的路上不停歇。

  松嫩平原,一處高聳的井架上,“鐵人隊伍永向前”幾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井架下,1205鑽井隊隊長張晶和隊員們生龍活虎,他們耐住寂寞、經受考驗,把一腔熱血投入到艱苦的工作當中。

  又何止是1205鑽井隊。63年來,大慶油田的一代代勞動者在“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和總結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深刻內涵。形成于石油大會戰年代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正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輝。

  “鐵人”從未走遠,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今年9月,採油六廠喇I-II聯合站污水幹線突發穿孔,搶修現場情況複雜,幹線在多根管線和電纜正下方,挖掘機上不去。

  “機器能幹的我們就能幹,機器幹不了的我們也能幹!”在場員工無人退縮,他們站在泥水裏鍬挖手掏,僅用1個小時就挖了1米多深。在不停産的情況下,兩個小時完成搶修。

  “穩油”還要“增氣”,大慶油田加快從“一油獨大”向“油氣並舉”跨越,讓“能源糧倉”更殷實。

  今年3月,國家重點工程——四站儲氣庫群正式開啟注氣,日均注氣量達到156.47萬立方米。

  “我們最大限度發揮儲氣庫調峰增銷保供能力,四站儲氣庫群實現提前注氣。”大慶油田開發事業部儲氣庫開發管理科副科長汪長浩説。

  63年來,大慶油田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繼實現原油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産穩産之後,年産油氣當量始終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截至2021年,累計生産原油24.63億噸、天然氣1462.23億立方米。

  走過數十載風雨,大慶油田為共和國工業鑄造了一座不朽豐碑。

  提高采收率20個百分點:“石油科技王國”不斷超越基業長青

  在大慶油田,采收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相當於找到一個大油田。大慶油田打破國外壟斷,實現三次採油技術重大突破,可在傳統水驅技術基礎上提高采收率20個百分點。

  “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大慶油田開發建設史,就是一部科技進步史、持續創新史。幾代石油人以持續不斷的創新成果,築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科技基礎。

  在石油界,一次採油是指靠地層天然能量將油採出來,二次採油通過注水將油“擠”出來,三次採油依靠化學劑把油“洗”出來。

  大慶油田第二代“鐵人”王啟民大膽質疑外國專家的“溫和注水”“均衡開採”理論,提出“非均質”開發理論和“高效注水開採”方法。二次採油技術的不斷提升,為大慶油田實現年産5000萬噸高産穩産目標奠定了基礎。

  隨著石油資源開發難度越來越大,面對三次採油技術被“卡脖子”的現實,大慶油田首席技術專家伍曉林帶領團隊展開奮力攻關,在歷經5600多次試驗後,研製出了國産表面活性劑,實現了三次採油技術重大突破。

  截至2021年末,大慶油田三次採油連續20年産量超千萬噸,三次採油累計生産原油2.86億噸,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三次採油生産基地。

  科技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

  在三次採油之後,油層含水率已接近98%,相當於“水中找油、水中撈油”,大慶油田目前探索的四次採油技術,是一種更加智慧、高效、精準的提高采收率技術,可充分挖掘油藏潛力。

  “大慶油田四次採油技術已經實現地質認識、驅油機理等多方面的突破,為進一步提高老油田采收率提供了有益探索。”中國工程院院士程傑成説。

  自1959年9月大慶油田被發現以來,一代又一代大慶石油人始終致力於科技自主創新,孜孜以求打造“石油科技王國”,迄今已3次問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累計取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百餘項。

  現在,“63歲”的大慶油田依然保持年産油氣當量4000萬噸以上的高水準成績。

  每年約6億噸含油污水“零排放”:減污降碳駛向“綠色未來”

  每年大慶油田需處理的含油污水約6億噸,如果直接排放會造成嚴重環境污染。油田持續建設含油污水處理站和污水管網,將處理達標的含油污水全部注回油層。

  含油污水實現了“零排放”,回注油層也解決了原油開採後地層支撐力變弱的問題,“廢液”變“補水”,一舉兩得。

  金秋九月,在城市濕地蘆葦的掩映中,數萬台“磕頭機”分散在大慶各個角落,有節律地“搖擺”。舉目遠眺,藍天、白雲、水系環繞,幾代石油人在建設一座石油城的同時,也保護住這裡的生態環境,為城市和油田可持續發展築牢根基。

  在大慶油田,二氧化碳驅動採油等技術也不斷成熟,超百萬噸二氧化碳被注入地下,減少了碳排放,實現生産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在隸屬於大慶油田的榆樹林油田,工作人員正在中控室監控二氧化碳驅油設備。場院內,數個大型二氧化碳儲液罐聳立在支架上,這些二氧化碳原本是工廠的尾氣,現在可用於助力採油、減少污染。

  “工廠産生的許多二氧化碳,在別人看來是廢氣,在我們看來是‘寶貝’。”大慶油田新能源項目經理部經理龐志慶説。

  大慶油田以“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示範基地”建設為重點,正大力推動風、光、氣、電融合發展,開發工業餘熱及地熱利用等新能源技術。計劃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200萬千瓦以上,清潔能源替代率20%以上。

  “綠”贏未來,“智”造油田。

  在大慶油田第三採油廠第八作業區生産管理中心,操作員通過油井回傳的實時數據,發現10公里外一口井的數據異常,立即下達洗井指令。

  “過去我們洗井,洗多長時間、洗到什麼程度,這些都通過經驗來判斷。現在通過參數變化,就知道什麼時候該洗哪口井,工作效率提高了。”維修班熱洗工李國欣説。

  全球能源産業正面臨全方位、顛覆性深刻變革。近年來,大慶油田大力推進“數字油田、智慧油田、智慧油田”三步走戰略,目前數字油田初具規模。

  “今天的大慶油田,已步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正在努力建設百年油田。”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大慶油田黨委書記朱國文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