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守護碧海藍天:環境品質新提升 管護效能新跨越

2022-09-26 09:09:0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環境品質得到新提升 管護效能實現新跨越

  守護碧海藍天

  我國是海洋大國,有1.8萬千米的大陸海岸線。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是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海洋環境污染防治,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近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新提升。十年來,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國控入海河流I—III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了25個百分點,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減少24個百分點;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提升約17.6個百分點,達到81.3%。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水鳥翱翔海河 消失的蟶子又回來了

  天津12條入海河流四年全部消除劣Ⅴ類

  天津市濱海新區河長辦的工作人員馬桂森在今年春天一次巡河時,看到了一幕讓他歡欣鼓舞的景象:子牙新河上,一群白色的大天鵝在水上嬉戲。這種景象,他已經有很多年都沒看到過了。天鵝屬於冬候鳥,每年的三、四月份,都會成群結隊地從南往北飛。能被天鵝選中作為覓食歇腳的地方,證明了河流生態的良好。

  天津市地處海河流域最下游,緊靠渤海灣灣底,全市區域內共有12條河流匯入渤海,子牙新河就是其中之一。綠樹林立、碧波盪漾、水鳥成群,這幾年,馬桂森每一年巡河都能看到子牙新河又有了新變化。“最直觀的就是水越來越多,水質越來越好。”馬桂森説,這幾年,他常常在河裏看到野鴨子、白鶴、灰鶴等水鳥,在入海口的灘塗上,還能看到小螃蟹和蟶子,數量也越來越多。

  蟶子這種生物,原本是渤海入海口最常見的物種,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它在天津的入海口卻幾乎絕了跡。這主要是因為蟶子對水質要求很高,渤海近海海域的水質惡化,讓蟶子無法在此生存。

  渤海近海海域的污染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入海河流。馬桂森告訴記者,過去,河岸邊有很多小工廠,污水沒有達標就直排入河,再加上農業和生活污水,讓子牙新河等很多入海河流的水變得很臟,走近還能聞到一股刺鼻味道。

  渤海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入海河流的污染對渤海生態的影響是巨大的。2017年,天津市12條入渤海河流全部為劣V類水體,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直指主要問題:“河道生態流量嚴重不足,活水少、污水多”。河海污染,成為天津生態環境的一大痛點。

  2018年,天津市打響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出臺了“藍色海灣”整治修復規劃,抓住入海河流和入海排口兩道關鍵“閘口”,12條入海河流“一河一策”,1035個入海排污口全面排查,“一口一策”,開始對水污染進行全面治理。

  天津市水務局河湖保護處處長王洪瑋介紹,為了控源截污,天津市近年來共建成截污管網443公里,運作城鎮污水處理廠100座;通過生態補水、建設濕地,修護河湖水生態;同時設置了市、區、鄉鎮(街道)、村四級河湖長共5830名,把河湖生態管護的責任落實到人。

  通過治理,成效顯著。2020年天津全市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55%,實現了劣Ⅴ類水質的首次“清零”。到2021年年底,12條入渤海河流水質全部消除劣Ⅴ類,總體達到Ⅳ類水體標準。531.87公頃的濱海濕地得到修復,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到70.4%,比2017年提高53.8個百分點。

  水鳥在海河翱翔,消失的蟶子又回來了,臨港鹽鹼地變成生態濕地公園……天津市濱海新區太平鎮黨委書記劉志利説,在太平鎮住了這麼多年,眼見這鎮上的水系一年一年活起來了,日子舒暢多了。

  海水越來越清澈 村民吃上了“生態飯”

  萬寧小海三年清退養殖池塘8000多畝

  海南省萬寧市,位於海南島的東南部,東臨南海。城市東邊有一處和南海相通的潟湖海灣,當地人管這裡叫“小海”。

  港北對蝦、後安鯔魚、和樂蟹……這些都是小海的特産。萬寧市萬城鎮周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夏波告訴記者,天氣好的時候,站在岸邊向海裏看,水很透亮,裏面的一群群小魚、蝦、螃蟹都看得清清楚楚。來這裡騎行和趕海的人也很多。

  然而,就在前幾年,小海還是另一番面貌。“河道淤堵,水是黑的。光腳下水,皮膚還會發紅髮癢。”據夏波回憶,過去,小海周邊有大量圍海造塘養殖,光小海港北通道就密密麻麻擠滿了上萬口漁排網箱,把小海和南海海水交換的通道堵了個嚴嚴實實。周邊村子的生活污水以及養殖的尾水不經處理直接流進小海裏,導致小海水質嚴重惡化,2015年的時候,小海的海水水質已經低至劣Ⅳ類。

  為了治理小海,萬寧市從2019年開始“退塘還海”,周家莊村成為第一批退塘的村鎮。起初,很多村民也不理解。“退了塘,沒了收入,生活咋辦?”面對村民的疑問,村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不少魚蝦對水質要求高,現在海水進不來,水量變小,水質也越來越差,産量受影響是必然的。是犧牲環境換一點微薄收入,還是退塘退排賺生態收益?這筆賬大夥還算不清楚?”在村幹部的帶領下,最終,周家莊村60戶家庭共退塘741畝。之後,其他村莊也陸續開始退塘,截至目前,萬寧市已清退小海周邊的養殖池塘8000多畝、養殖漁排2萬多口。

  “小海裏的魚變多了!一些多年未見的魚又回來了。”這是周家莊村村民林景飛在退塘之後的最大感受。現在,林景飛改養殖為出海捕魚,去年一年,他的收入比之前增加了幾萬元。小海的環境變好了,不少村民還在家門口發展起休閒漁業,開起了民宿,吃上“生態飯”。

  退塘只是第一步,為了進一步改善小海環境,萬寧市在小海周邊實施了紅樹林種植等生態整治工程。2020年12月,萬寧市在周家莊村開建600畝紅樹林示範段,之後,種植範圍逐步擴大。截至今年上半年,萬寧市已在小海邊種下了約2700畝紅樹林。夏波説:“小海紅樹林種植工程實施後,海水變得清澈了。今年植樹節我們村還組織了椰子樹栽種活動,黨員幹部帶頭認領管理,及時跟蹤後期養護,提高了成活率。治理前後的變化,群眾看在眼裏,潛移默化中,逐步增強了生態保護意識。”

  通過退塘還海、紅樹林種植以及生活污水治理等其他相關生態修復措施,如今,小海的水質逐年提升。根據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常規監督測結果,萬寧小海春季水質為Ⅰ類。

  珍稀鳥類是這裡的“常客” 優質水産種苗在此培育

  漳江口紅樹林日益接近“黃金比例”

  從空中俯瞰,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的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鬱鬱青青”。

  紅樹林被譽為“海岸衛士”和“海洋綠肺”,在沿海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十年來,保護區持續保護培育紅樹林,守護碧海藍天。

  “你看,這幾張是我們一個幹部剛剛拍到的,這些珍稀鳥類,如今已是這裡的‘常客’。”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王秋陽點開手機介紹,“鳥類是非常有靈性的,它們常來這裡,從一個側面説明,這片海域海洋生態環境正持續提升。”

  環境改善的背後,是眾多工作人員的辛勤努力。林偉山是保護區資源保護科的科長,每天早上一上班,他都打開監控大螢幕,一遍一遍查看保護區內紅樹林的實時生長情況,一旦發現異常,就馬上放飛無人機勘查或指派工作人員趕赴現場。

  “監測巡護的重點就是防止病蟲害和人為干擾對紅樹林的破壞。”林偉山介紹,“目前,保護區已建立海上聯合巡護,陸地分片區管護,空中無人機、視頻監控重點防控相結合的全方位立體管護體系。”

  白骨壤是漳江口紅樹林的五大品種之一,因樹皮呈灰白色而得名。它根系十分發達,非常耐水耐鹽,生長在離海水最近的地方,在防風固沙、鞏固海岸線附近的水土上發揮著前鋒作用。但因其果實富含蛋白質,特別受各類病蟲的青睞,為此,守護好白骨壤,一度成為了保護區的重要任務。

  “每年6至10月病蟲害爆發期到來之前,我們要提前部署,增加巡邏頻率,一旦發現病蟲害就及時採取措施。” 林偉山説,保護區多年來一直和福建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密切合作,積極開展病蟲害防治研究。通過精心保護,十年來,漳江口紅樹林總面積多了近1500畝。

  不過,紅樹林在海域分佈的佔比並非越高越好。經過多年研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黃冠閩發現,要讓紅樹林最大程度發揮“海洋綠肺”功用,水域、灘塗、紅樹林三者的比例最好是3:3:4或4:4:3。如何保持這個科學比例呢?答案是科學規劃和管控。

  “比如紅樹林生長過於茂盛,會堵塞到潮溝,對海水的凈化功能減弱,我們就要做一些適當人為干預。”黃冠閩説,目前,紅樹林在漳江口海域分佈佔比大約是六分之一,正在朝著“黃金比例”目標穩步推進,生態功效也日益顯現。水質從十年前的劣Ⅳ類變為如今“國控”指標穩定在Ⅲ類。

  當然,要全面發揮好紅樹林的功效,僅靠保護區一家不行。為此,雲霄縣成立以縣公安局、海防大隊等相關部門組成的巡查工作隊,強化對違規違法用海行為的巡查執法。同時,將保護區周邊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以及保護區內海漂垃圾清理納入全市統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王秋陽欣喜地看到,十年來,一批産自紅樹林周邊的海鮮魚類,價格比其他地區翻了近一倍。因為環境的改善,如今紅樹林所在的雲霄縣東廈鎮,已自發聚集了一批優質水産資源種子培育公司,十年前難得一見的優質種苗行銷全國、出口國外。

  本報記者 王雅婧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