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農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力軍

2022-07-07 16:4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農民要多種糧,中國人的飯碗裏才能多裝中國糧。既要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千方百計擴大耕地面積;還要在選良種的基礎上,讓良種良技良機配套。此外,還要確保糧食賣得好,讓農民更多分享糧食全産業鏈增值收益,圍繞穩糧保供的目標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為産品供給提供人才支撐。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多産糧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農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力軍,我國2.3億農戶承擔著全國14億多人吃飽飯、吃好飯的重任。農民要多種糧、種好糧,以良田為基礎,用好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機,才能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才能確保中國人吃得越來越好。

  手中有糧,心裏不慌。農民要多種糧,中國人的飯碗裏才能多裝中國糧。近兩年,隨著國際國內糧價的大幅上漲,加之農業補貼高,種糧收益較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千方百計擴大耕地面積,出現了農民爭地種糧的現象。除了現有耕地外,一些地方農民充分利用撂荒地、鹽鹼地、丘陵山區坡地、廢棄的宅基地,種植適宜的糧食作物,持續挖掘糧食增産潛力,把“十年九不收”的鹽鹼地變為豐産田,把“望天田”變為高産田,甚至把屋前屋後的“方寸田”變為增産田。

  農民要多種糧、種好糧,關鍵要選良種。俗話説,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種子是農業的晶片,選種直接關係種糧收益,種子不同,産品品質、産量差距大,價格也涇渭分明。近年來,我國育種水準不斷提升,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高産典型不斷涌現,良種對糧食增産的貢獻率超過45%,為我國糧食連年豐收提供了重要支撐。

  種地選良種,良種還需良技良機配套。從良技看,近年來我國廣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大豆玉米輪作套種技術、密植栽培技術等高産栽培技術,有效促進糧食增産。例如,大豆玉米輪作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重茬種植造成的減産問題。這是因為,大豆在生長過程中産生的根瘤菌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大豆茬種玉米比多年連作玉米平均增産7%至11%。從良機看,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超過80%,基本實現了“機器換人”,良田良種良技良機配套,糧食增産效果明顯。

  如今,我國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中,一家一戶小農生産仍居主導地位,耕地細碎化嚴重,不僅增加生産成本,而且影響糧食增産。各地在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同時,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服務規模化將現代農業生産要素導入小農生産,引領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産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經營水準。

  農民要多種糧、種好糧,還要確保賣得好。為擺脫農民增産不增收的“豐收困境”,一些主産區在抓糧食穩産增産的同時,從“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破題,推進糧食産業高品質發展,通過構建産業鏈供應鏈,增強糧食就地轉化能力,推動農民從多種糧、種好糧向“種得好、産得好、賣得好”轉型,從賣“原字號”向賣産品、賣品牌轉型。一些地方通過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糧食全産業鏈增值收益。

  總的來看,種地不僅是體力勞動,更是一種十分燒腦的技術活。如土地耕耘不當、選種不當、田間管理不當、農時選擇不準或者對糧食市場把握不準,都可能影響糧食産量,影響糧食收益。以前那些憑經驗種地的莊稼“老把式”,也需要持續“充電”,活到老學到老,才能算得上一個合格的農民。各地要圍繞穩糧保供的目標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為確保糧食和重要農副産品有效供給提供人才支撐。

[責任編輯:李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