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年@每一個奮鬥的你】從“他山之石”到“授人以漁”:高鐵工人的突破之路

2022-06-22 19:1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編者按: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鬥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鬥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鬥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中新網長春6月21日電(譚偉旗)在完成一個動車組項目的最終品質排查確認工作後,胡俊祥的臉上露出了疲憊又欣慰的微笑。

  胡俊祥是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高速動車組製造中心裝配産線車上工區九工位鐵路車輛電工。2004年,中國高鐵技術引進的國家戰略開始實施,早有技術儲備的中車長客再一次成為主力,胡俊祥也成為一名中國高鐵工人。

  這些年來,胡俊祥在崗位上用努力和汗水完成著自己的使命。“我們在‘和諧號’線路佈置、連接器組裝等技術引進之初,就跟著外國專家學習。”胡俊祥説,彼時,白天他們在外國專家的作業車上學技術、學方法,晚上回到自己的作業車上施工。

  胡俊祥回憶,在學習初期,30多種不同的壓接鉗讓他和同事們犯了難。“每種不同的連接器都有專門對應的壓接鉗,即使外形一樣規格不一樣也不能借用工具,必須逐一對應使用。”

  胡俊祥説,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全力保障完成生産任務的同時,一定要把真正的技術學到手,充分消化、吸收,從而具備甄別技術缺陷的能力。

  後來,胡俊祥和同事們開始梳理、總結適合自己的施工技術和作業方法,結合製造標準從實際問題出發,不斷地探索、嘗試,不斷地驗證、優化,技術瓶頸被逐一攻破,逐漸地構成了中國高鐵製造技術。

  胡俊祥説,“復興號”動車組製造平臺體系的誕生,標誌著中國高鐵進入到自主創新的歷史階段,在這一平臺基礎上還誕生了耐高寒抗風沙動車組、可變軌距動車組、時速450公里的高速綜合檢測列車等一系列前沿産品。

  中國高鐵的發展經歷了從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再到自主創新的逆襲之路,實現了領先領跑。“作為一名高鐵人,我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胡俊祥説。

  如今,胡俊祥作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領銜人,肩負著技能人才培養的重任,要為中國高鐵的技術進步和從業人員的技術儲備貢獻力量。

  除了在國內帶徒弟,胡俊祥還在海外“授人以漁”。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間,他與同事們輸出了鐵路客車相關技術,由於當地員工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胡俊祥就根據自己多年從事發電車調試工作的經驗撰寫了《柴油機、發電機日常使用、保養規程》和《車輛運作日常維護手冊》。

  後來,這些“教材”被譯成巴基斯坦文本成為巴方技術指導文件,胡俊祥還親自培訓、指導巴方工作人員,在異國收了一批“洋徒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胡俊祥説,這樣不但可以進一步深化雙方經濟領域的合作,還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起自己的運維和製造體系,為在當地形成産業集群奠定基礎。

  今年,胡俊祥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胡俊祥表示,他將終身致力於推動中國高鐵技術進步,為國家“金名片”增輝。

[責任編輯:竇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