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沙縣小吃第一村”老俞書記的“耕耘”人生

2022-06-21 11:12: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咚、咚……”清晨霧氣漸散,雞鳴犬吠未消,在自家沙縣小吃店門前,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村民俞和傳正站在一塊厚木案板前,用手裏厚實的木錘一下下結實地砸著案板上的豬肉,手起錘落間,扁肉的肉餡兒做成。

  小店開在俞邦村“尋根追味”小吃街上,從矗立著“沙縣小吃第一村”幾個大字的村口石頭邊走進,沿著大路再走上幾步就是。這兩年小吃街提升改善,原先的水泥路改成了青石板路,街邊小吃店高高挂起旌旗招牌,更顯古韻。家家戶戶把餐臺推到店門外,一掀開鍋蓋,煙火氣撲面而來。

  俞和傳擦了擦額角的汗,抬頭看了看好日頭,琢磨著“今天村裏遊客應該不少”,於是更賣力地備起食材。再放下木錘,抬頭就看見一個身影遠遠地從街頭走來,俞和傳招呼著:“老書記,早飯吃了沒?”

  來人是在村裏先後當了27年村委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的俞廣清,他笑著高聲答道,“來一份扁肉拌面。”

  熱氣氤氳間,俞和傳一邊應和著,一邊將包好的扁肉下了鍋。扁肉在沸水中翻滾,拌面也散發出面香,用笊籬撈出,撒上蔥花,淋上醬汁,一氣呵成。不一會兒工夫,一碗扁肉湯、一碟拌面擺在了俞廣清面前。

  俞廣清(左)和俞和傳在聊家常。人民網 魏鵬飛攝

  早間還沒什麼客人,俞和傳乾脆在桌邊坐下,跟俞廣清聊起了家常。説得興起時,俞和傳指了指自家小店説,“最近生意不錯,來村裏的人越來越多”,然後感慨“總書記來過咱們村之後,這一年村裏真是大變樣了”。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福建考察。這是23日下午,習近平在三明沙縣夏茂鎮俞邦村考察時,在小吃攤邊同鄉親們親切交談。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2021年3月23日下午,習近平來到革命老區村——沙縣夏茂鎮俞邦村,在小吃攤邊、特産店裏、村民家門前,同鄉親們親切交談,詳細了解沙縣小吃發展現狀和前景。

  這一天可是俞邦村建村以來“最大的日子”。説起那時的場景,兩人都歷歷在目,“總書記跟村民們聊沙縣小吃、嘮家常,特別親切。”

  要問俞邦村為啥叫“沙縣小吃第一村”,“老書記”俞廣清説“得從頭説起”。

  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由於地少,村裏人很難靠種地養活自己。那時候,俞廣清在鎮上開了一家粉幹廠,早早成了萬元戶,又選上村主任。成了“當家人”,就得為村民們的生計著想,怎麼才能讓村民掙上錢?開廠投入大,不是人人都能走這條路。於是他盯上了自家粉幹店邊上的一個小吃攤,門臉很小,生意卻很好。

  他先帶著小舅子到省城福州一個農貿市場附近開了家沙縣小吃店“試了試水”,用紅紙黑字在小店外打上“一元進店、兩元吃飽”的廣告語,看著客人都往店裏走,收益不錯,就跑回村子裏號召大家一起幹。就這樣,第一批村民跑出去、又一批村民出去了……到了2000年左右,村裏一半以上的人都在外地做小吃。“那時候賣小吃一年能起一層樓。”俞廣清回憶説。

  村民在外面掙了錢,第一件事就是想回家蓋房。1996年,俞廣清從省外請了家規劃設計院,給村裏進行整體提升規劃。在村口一棵老樟樹下,他把圖紙往地上一鋪,召集村民們現場開會,大夥兒商討後當場拍板“就這麼建”。

  在隨後的10年間,原先散落在村子各處的人家“歸攏”起來,拆了老房,蓋起新房,沿著穿村而過的龍峰溪,建起一排排紅瓦白墻的聯排小樓。

  俞邦村整齊的聯排小樓。人民網 劉卿攝

  村民們都跑出去做小吃,眼看著村裏的地荒了,俞廣清又扛起鋤頭做起了“田保姆”,承包下村民的地,幾年下來規模越做越大,他在村裏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專門種植農産品為沙縣小吃提供配料,盤算著“小吃原料要從小吃村種出來”。

  在2016年這一年,俞邦村發生了件“大事”。在當年的12月8日,當地小吃旅遊文化節現場熱熱鬧鬧,俞廣清從縣領導手上接過“沙縣小吃第一村”的牌子,登時笑開了花。第二年,一塊描紅著“沙縣小吃第一村”7個大字的石頭立在了村口。

  俞邦村被譽為“沙縣小吃第一村”。人民網 林曉麗攝

  “我們俞邦村村民出去得最早,發展得最好,富起來得最快,村子裏建設得最好。”俞廣清伸出4個指頭説出4個“最”,語氣掩飾不住驕傲。

  但村口的這塊石頭也像壓在俞廣清身上的擔子,沉甸甸的。俞廣清又琢磨,説到“沙縣小吃第一村”,那就得有故事可講,人來了有故事可看,而俞邦村自然要講沙縣小吃的故事。

  一次偶然,讓他腦海裏的想法落了地。2017年的一天,俞廣清正在鄰村承包的莊稼地裏勞作,發現有一戶人家正在拆“老屋”。“老屋”是夏茂鎮傳統的建築風格,看起來很有些年頭,這讓俞廣清眼前一亮。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以3萬塊錢的價格成交。

  把這一堆“破爛”木頭運回村裏,再把村子一角的池塘填平,在平整的地上,按照房屋結構拼接起來,“像變魔術一樣”讓十幾公里外的一間老屋在俞邦村的地上重新“長起來”,搖身一變成為“夏茂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館”。館裏的將軍米粿、洪武金包銀、夏茂烤鴨……講述著沙縣小吃的“前世今生”,也為俞邦村增添了一抹文化底色。

  第二年,年過花甲的俞廣清決定卸下肩上的擔子,樂呵地當一名地裏的“莊稼醫生”。但他的眼睛始終沒離開過俞邦村,看水泥路變成柏油路,看離村口不遠的那條村巷“變身”小吃街,看村路變觀光棧道,看溪裏的一艘艘遊船滿載遊客向鄰村劃去……俞邦村越來越漂亮,俞廣清的心裏也越來越敞亮。

  龍峰溪穿村而過,溪邊建起涼亭。人民網 林曉麗攝

  要説過去一年的變化,興許數俞邦村村民張昌松的感受最深。去年10月,俞邦村村兩委換屆,張昌松成了“總書記來過咱村”後的首個新任村支書,帶著全村的期許接過了“接力棒”。

  “想過忙,但沒想到這麼忙。”説這話時,張昌松手上的電話響個不停:每天早八晚七,從村口到村尾,腳下沒停過,被“一堆村裏事”追著跑。擔子雖扛在肩上,但看著村裏頭“一天一個樣兒”,張昌松也樂在其中。

  一年裏頭,不少人問張昌松“村裏有啥大變化”。先説説“賬面”上:去年,俞邦村被列入“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路線”,獲評國家3A級景區,累計接待遊客超20萬人次。村民們吃上“旅遊飯”,每人平均收入達到28320元,同比增長20%;村集體收入31.7萬元,較上年近乎翻番。

  俞邦村的花海引來不少遊客“打卡”。人民網 林曉麗攝

  但變化遠不止賬面上的。

  習近平指出,沙縣人走南闖北,把沙縣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産業。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産業是關鍵。要抓住機遇、開闊眼界,適應市場需求,繼續探索創新,在創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領風騷。

  從過去到現在,以至將來,沙縣小吃始終是俞邦村的富民産業,在新起點上,得找對新思路。

  “我註冊了個品牌商標,把東西放到村裏賣,不用花費一分錢,還有專門的人幫忙銷售,我只需要把貨架上的産品擺得滿滿的,收入自動就進賬了。”得益於村裏的沿街商鋪客廳亮化工程,村民羅嬋玉憑著拿手的“夏茂豆腐丸”將自家做的小吃預製品“搬”進俞邦村沿街商鋪“客廳”進行展示和售賣。

  過去一年,店裏客人太多,俞和傳忙不過來,今年就讓原本在外開小吃店的小兒子把店盤了,回來給他“搭把手”。空閒時候,兩個人就在店裏包芋餃。“去年五一的時候,大巴車拉來了七八車人,店裏食材沒備夠。”説這話的工夫,俞和傳手上已經又包好了幾個芋餃。

  俞邦村不僅要自己“跑起來”,還要帶動鄰村“一起跑”。虎年新春伊始,張昌松便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夏茂俞邦片區農貿發展公司董事長。

  當前,正以俞邦村為聯建主村,聯合周邊長阜、松林、儒元、東街、西街等5個村,進行資源整合,農貿公司俞邦村佔股20%,其餘5個村各佔股16%,註冊商標,開發紅邊茶、酒水飲料、面幹、醬料等系列産品。今年聯村公司還計劃在片區內流轉土地800畝,引導村民種植紅芽芋、黃精、鐵皮石斛等小吃配料,打造沙縣小吃標準化原材料生産基地。

  眼看著村裏人氣越來越旺,迎來了發展好光景,張昌松一天要往村北邊正在施工的民宿工地上跑好幾趟,“到時候人來了,總得有地方招待。”

  俞邦村的三任村支書,共同見證了俞邦村如何通過沙縣小吃走上致富路。人民網 魏鵬飛攝

  村裏變化太快,有時候幾天沒回去,“老書記”俞廣清就有些“暈頭轉向”。“老了老了,跟不上發展思路,還是得看年輕人的。”俞廣清笑呵呵地“自嘲”。

  張昌松在一旁忙接過話茬,“得虧您當初基礎打得好,咱們一任接著一任好好幹,爭取把俞邦的名聲在全國打出去。”

  聽了這話,俞廣清笑得合不攏嘴,看著村口石頭上“沙縣小吃第一村”幾個字,心裏想著,俞邦村就跟自己地裏的莊稼一樣,“耕耘”半輩子,如今迎來了收穫的好時候。(林曉麗、劉卿)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