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高效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一線探落實)

2022-06-20 12:3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四川考察時強調,要高效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決克服目前經濟發展面臨的一些困難。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要堅定信心、攻堅克難,確保黨中央大政方針落實到位。一段時間以來,一系列著力穩投資促消費、為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出臺,其落實情況如何?各方反饋如何?今天起,本版推出“高效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一線探落實”系列報道,聚焦各項政策落地見效情況,敬請關注。

  ——編 者

  雲南滇中引水工程楚雄段——

  地下230米,他們默默堅守

  本報記者 楊文明

  滇中一場夏雨,山中多了幾分涼意。6月13日,記者前往滇中引水工程楚雄段,目的地是地下230米——龍潭隧洞2號支洞。

  換雨鞋、穿反光背心、戴口罩,全副武裝後,記者跟隨中鐵八局滇中引水工程楚雄段施工8標項目部黨支部書記李毅德,乘上斜井裏的“抖抖車”,一路向下。

  疫情防控不放鬆,工程進度也不輕鬆。“在保證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我們還是能快儘快。”李毅德説,依靠科學安排工序和一線工人的堅守,兩年半時間,滇中引水工程楚雄段8標項目已完成投資5.77億元。而這些投入,很大一部分就是工人的收入。

  車行1分多鐘,自然光逐漸被吞噬,隧洞中一盞盞電燈逐漸顯得明亮起來。大約6分鐘後,一行人終於到達洞底。恰逢隧洞內在開展噴漿作業,每隔百米左右,就有工人在巡視混凝土溜槽。“這活計簡單,屬於工地上的雜工,但因為是在隧洞內作業,一個月工資也有不少。”李毅德説,工地上的雜工崗位,吸引了附近不少群眾,不僅滿足了現場施工需要,還為當地提供了一些就業機會。“施工運輸車輛多,難免起灰揚塵。這段時間,我們的灑水車格外忙碌,就是為了減少對群眾種植農作物的影響。”

  儘管距離上次爆破已經過了3個小時,空氣中依然殘留了一些灰塵,穿著反光背心的身影變得有些模糊。口罩有些緊,記者試著摘掉口罩,被嗆得直打噴嚏。李毅德調侃:“想讓滇中的群眾喝上金沙江的水,咱們就得先經受住隧洞裏的灰。”

  爆破開挖、出渣運渣、支護噴漿……迴圈往復,便是標準的隧洞開挖流程。“要是趕上井下爆破,那種強烈的推背感,伴著獵獵作響的旗子,場面真是緊張!”説話間,李毅德和記者走到了上游掌子面,一台挖掘機正在作業。兩個月時間,隧洞又往前開挖了150多米——為了降低安全風險,每次爆破只能往前推進3到3.5米;每個掌子面上,同時在現場作業的人數不能超過9人。

  “現在隧洞開挖,基本不靠蠻勁,主要靠炸藥和機械這樣的巧勁。洞內作業面有限,設備多了派不上用場,即便是機械也不能盲目增加數量,提高工程進度的關鍵是科學安排工序。”李毅德説。

  上游出渣,600米外的下游掌子面則在開展噴漿作業。為了躲避粉塵,噴漿車車窗緊閉,操作員則下車用遙控器遠遠地操控機械手臂噴漿。除了口罩,操作員還戴著能遮住耳朵的帽子,只露出一雙眼睛,不時觀察操作面情況。“條件艱苦,不過收入可觀,這也是不少人願意來的原因。”李毅德介紹,在掌子面作業的,基本是專業熟練工,爆破員要持證上崗,機械臂操作員也得有一兩年的操作經驗。

  再次回到地面,記者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進洞前戴上的新口罩,早已被洞內機械的尾氣染黑。地下230米,下洞1小時,記者汗流浹背;而洞內的工人,一待就是四五個小時……

  寧夏中衛中國聯通數據中心二期工程——

  大漠邊緣,他們建設正酣

  本報記者 秦瑞傑

  入夏,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熱氣蒸騰。6月14日,騰格裏沙漠邊的荒灘地上,工人們正在鋼筋“叢林”中來回穿梭,中國聯通中衛雲數據中心二期工程的主體建築即將封頂。這是完工的最後關頭,人人憋著股勁兒。

  登上簡易腳手架,來到樓頂,鋼管燙得人直縮手。“昨天我們測了下鋼管溫度,有61攝氏度。”鋼筋工王繼平説著,用扎鉤挑起鐵絲,穿插扭結,不一會兒,就把鋼筋綁扎牢固。縱橫數百條鋼筋鋪設在1800平方米的屋頂上,交叉出近10萬個接觸點,要確保每一個都捆綁到位。

  “辛苦是肯定的,工期緊,這幾天每晚加班兩個小時,工地給足了加班費。”烈日下,王繼平扶一扶安全帽,猛喝了幾口水。“現在到了封頂之前的最後關頭,誰也不敢鬆懈。”

  2022年2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乘著大數據産業發展的東風,中國聯通中衛雲數據中心二期工程建設逐步加速,如今已初具雛形。成功封頂,則意味著建築物的土木主體工程完工。

  “可以説,我們現在搭建的正是整個數據中心的‘外骨骼’。”施工現場的預製板房內,對著規劃圖紙,技術總監李洋向記者介紹,“為了保證地基穩定,我們沿著地下岩床向下挖了4.6米,相當於掏出一個巨型游泳池,這才把地基穩穩地插在整個岩層裏,可以應對至少八級地震。”

  事實上,不光地基,在整個建設過程中,這樣的高標準隨處可見。

  烈日當空,走進數據中心的一樓,瞬間感到一陣涼爽。挑高7米的空曠大廳裏,有序排列著200根粗壯水泥柱。立柱間隔10米,共同承擔著整個建築的重量。“大開間、大尺寸、大跨度下,也要實現更高的載荷。屆時數據機櫃、線纜安裝完畢,每平方米可承受至少1.6噸的重力,比民用建築標準高得多。”李洋説。

  儘管項目建設進度符合預期,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天氣轉熱後,混凝土水分蒸發加大,凝固更快,施工中頻繁出現細小裂縫。”已經曬得面色黝黑的工程項目經理樊智祥,想起前段時間的施工難題,仍感到緊張。“數據中心建成後,為保證電子器件安全運作,要求空氣的PM2.5指數長期維持在10以下。墻面裂縫看似細小,但會産生微粒塵埃,建成後會給運作帶來不少麻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樊智祥和技術人員日夜加班,尋找解決方法。“整個土木工程投資8900萬元,60%都用在鋼筋和混凝土上,就怕出問題。”後來,通過覆蓋工業氈和塑膠薄膜,項目組成功解決了水分蒸發問題。“你來摸摸我們的墻面,一點裂紋也找不見,接縫處連刀片都插不進去。”

  “這是我參與建設的第三個數據中心,也是位置最偏僻、施工條件最嚴苛的。”陽光熾烈,樊智祥瞇著眼睛。高大的灰色建築外挂著綠幕,腳手架反射著銀白色的光,遠處是騰格裏沙漠南緣連綿的褐色沙丘。

  “對於建設大型數據中心來説,這裡岩層穩定,地理條件也最好。”樊智祥笑著指向樓頂,“馬上就封頂了,我們正琢磨著怎麼挂慶祝橫幅呢。”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0日 12 版)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