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相對論 | 整整62年,我們為了什麼攀珠峰?

2022-05-24 17:38: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1960年的5月25日,中國人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今年5月4日,珠峰科考,再次登頂。

  整整62年,我們為了什麼一次次攀登珠峰?

6b7393313e90e0a2ddd1b9bdc6f7e113_20220524120050970.jpg

  △登頂珠峰的三部電影都提出“靈魂之問”

  5月4日,珠峰科考登頂直播進行時,也有網友在評論中發問。平安返回大本營後,登頂科考小組組長德慶歐珠接受了央視新聞《相對論》記者莊勝春的連線採訪。

  這位35歲的藏族小夥兒,身在巔峰,立下了一個考博士的“小目標”。

image.png

  △【視頻】整整62年,我們為了什麼攀珠峰?

ebd8eec48052a5e32a712c6580053fb2_20220524120051045.png

a283798d383fed906a0df958ff9bd067_20220524120051164.jpg

  5月4日登頂、完成科考任務後,德慶歐珠左手比了一個“五”,這是他的第五次登頂。

  2006年,18歲的歐珠在第一次登頂前夜失眠了。他無數次憧憬著到達頂峰後的畫面,計劃著要痛快喊一嗓子。可真的成功時,忘了拍照,也忘了要喊出來。

  “一下子腦袋就空了。夢想突然實現了,不知道要幹些什麼。”

  德慶歐珠的家,在珠峰腳下的定日縣扎西宗鄉。村裏有這樣的傳説——珠穆朗瑪峰頂上有一枚金色的蛋。如果登上頂峰必須要抓住那個“金蛋”,否則人就會被風吹走。

  登珠峰,難。

  1953年,一名尼泊爾嚮導和紐西蘭的登山家從南坡實現人類首次登頂珠峰。問題擺在眼前,中國人能不能登得上?

  1960年5月25日淩晨,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在被稱為北坡最後一道“鬼門關”的“第二台階”搭起人梯,以凍傷切除腳趾和手指的代價,換來人類首次“北淩絕頂”。

  後來,人們在那裏搭起新梯。歐珠經過時,看著這道山壁,想像前輩當年的樣子,“會想,他們是從哪上去的”。

  登山首過語言關,在西藏登山學校學習時,每天淩晨四五點鐘,歐珠就和同學們“偷偷”起床背書,“特別嚮往登山。”

  後來,童年的夢想和國家的使命緊密相連。2008年,他護送奧運聖火上珠峰;2020年,他作為登山後勤保障,參與珠峰高程測量這項國家任務……

3e583dbc9585504be6863ed31f62d07e_20220524120051233.png

  這次登頂,因為要架設氣象站,隊員們每人背著15公斤左右的物資,是普通登山任務的兩倍。

  登頂前,連著下了兩天一夜的雪,引導繩埋在雪裏結冰變硬,他們只得一路用手把繩子從雪冰裏拽出來。

  計劃四五個小時的登頂路,走了九個多小時。

55c0518e92a62f37cec87d41334ee269_20220524120051372.jpg

  △德慶歐珠走在最險路段時,高山攝影拍攝到的畫面

  終於,在珠峰海拔8830米處,自動氣象站架設而成,人類第一次得以在這樣的位置觀測氣象數據。為了連接線路,他們在零下二十攝氏度的極寒中,摘掉手套操作。回到大本營休整兩天后,歐珠仍然覺得手指發麻,不過“沒事,過幾天就好了”。

880754ac27004469c2562e276e2bbb89_20220524120051399.jpg

  “架完氣象站,下山的時候,有沒有再看看氣象站?”央視新聞《相對論》記者莊勝春問。

  “一直在回頭看。一路背著它上去,就感覺是自己的東西一樣。”

6d70f080b733f0edd77424781a387bcc_20220524120051476.png

  2008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招收高水準登山運動員,德慶歐珠先後取得了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他還登頂了七大洲最高峰,並徒步到達過南北極點。

  “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下一個目標,讀個博士,冰川學科方面的博士。現在國際上特別關注全球變暖,很多問題可以從珠峰的變化入手,探索人類的未來。”

191ca04effd4d9cebbbe33013c2a76c3_20220524120051554.jpg

  “很多科學家都到不了這種極高海拔,但我們可以到達,應該由我們來完成這麼一個任務。”

  説起這些的時候,鏡頭剛好對著歐珠胸前的國旗。

  整整62年,我們為了什麼攀珠峰?

  以上,是德慶歐珠在35歲時

  給出的答案

  年近六旬,上珠峰負重“拉練”

  中科院院士朱彤的答案又是什麼?

  下期《相對論》

  “看山不是山”

d354b1348d7caac35ad31206dd0b20f7_20220524120051621.png

[責任編輯:陳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