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年@每一個奮鬥的你】“80後”面塑非遺傳承人:讓巧手藝實現致富夢

2022-05-24 17:2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十年@每一個奮鬥的你】“80後”面塑非遺傳承人:讓巧手藝實現致富夢

  編者按:

  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鬥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鬥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鬥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中新網呼和浩特5月23日電 題:“80後”面塑非遺傳承人:讓巧手藝實現致富夢

  中新網記者 張瑋

  “小雞、小兔、毛毛蟲……大概六七歲的時候,奶奶幫村裏辦喜事的人家捏面塑,我就坐在她身邊跟著學。”賀春梅從有記憶起,就與奶奶和面塑分不開。

  天氣轉暖,萬物生長。不久前獲評清水河面塑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賀春梅,這幾天不斷往返于市區和村子裏,她要將村裏的婦女都招呼起來,集中培訓面塑製作技藝,形成産業鏈,讓面塑文化傳承下去,也能用這門兒巧手藝振興村裏的致富夢。

  史料記載,中國的面塑藝術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早已成為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就捏制風格來説,黃河流域的面塑古樸、豪放、深厚;而長江流域的則細緻、優美、精巧。

圖為賀春梅展示面塑製作技藝。 張瑋 攝

  圖為賀春梅展示面塑製作技藝。 張瑋 攝

  1982年,賀春梅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宏河鎮高茂泉窯村,從小成長在黃河岸邊的她,傳承了太姥姥和奶奶的面塑手藝,如今年紀輕輕的她,已是做了30多年面塑的“老手藝人”。

  在賀春梅的記憶深處,每逢周村鄉親們給孩子過生日、圓鎖,奶奶就會受邀領著她去就給人家捏面鎖、十二生肖、九石榴一佛手等面塑。

  耳濡目染中,賀春梅愛上了面塑。“那時候白麵奇缺,奶奶就出外掏紅膠泥,用水和好,讓我捏動物。”

  有時為了捏好一條尾巴或者是一個耳朵,奶奶會不斷手把手地教賀春梅,直至她學會為止。

  “村子裏的面塑文化流傳的時間更久一些。清明節捏寒燕、中元節捏面人,甚至娶媳婦、孩子過滿月、12歲圓鎖都離不開面塑‘捧場’,討個吉利。”時至今日,在賀春梅的老家,這項民俗文化仍較完整地保存著。

  面塑技藝看似簡單,其實是一門兒“爭分奪秒”的硬功夫。賀春梅告訴記者,和面時要掌握好軟硬度,發面時要講究時辰,蒸的時候要把握火候。

  “面半發酵的時候就要抓緊時間捏型、剪樣兒,做好造型後靜置發酵到表皮圓滑,上籠蒸。”賀春梅説,蒸的工序也很考究,“大火轉小火,讓蒸汽慢慢散去,要不然就破皮兒了。”

  門裏出身,自會三分。作為面塑製作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即使長大後的賀春梅為了給兩個孩子陪讀,離開了故鄉,但她從未放棄面塑技藝,每逢過年過節,親戚朋友、鄉里鄉親還是最青睞她的手藝。

  “那時候,孩子們去上學,我就自己在家捏面塑,做好的成品就拉回老家保存起來。”如今,賀春梅的家裏擺滿了一組組五顏六色、巧奪天工的面塑作品,她告訴記者,做一個棗山大概需要一週的時間。

圖為賀春梅將自己捏的寒燕送給民眾。 張瑋 攝

  圖為賀春梅將自己捏的寒燕送給民眾。 張瑋 攝

  賀春梅説,這些作品從沒想過售賣,只為取悅自己,“還有一些饋贈了親友。”

  一次偶然的機會,賀春梅萌生了傳承手藝、振興鄉村經濟的想法。

  賀春梅的一個老鄉在市區裏開了一家清水河特産店,每逢中秋節,獨具特色、現做現賣的清水河月餅吸引各地食客接踵而至。

  “去年中秋節前夕,店裏做月餅缺人手,我便受邀去幫忙捏‘玉兔’。”賀春梅講到這段經歷,眉眼帶笑,“網路直播帶貨讓很多網友鍾情于我捏的‘玉兔’,訂單爆棚。”

  每天早晨7點上工,一直到深夜12點收工,賀春梅一天捏二三百個“玉兔”,從不覺得累。“第二天一睜眼,作品銷售一空,最遠的訂單來自上海,真的很開心。”

  賀春梅突然意識到,原來,民間面塑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意義,它絕美的身姿仍備受世人青睞,使其成為一種“出於俗而脫于俗”的樸素文化。

  顧客的認可更加“挑逗”起賀春梅對面塑技藝的熱情和才思,於是,她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決定要把這份手藝傳下去、傳出去。

圖為賀春梅的面塑作品。 張瑋 攝

  圖為賀春梅的面塑作品。 張瑋 攝

  為了讓自己的技藝更加純熟和精煉,2021年底,賀春梅專程到有著千年面塑歷史的山西嵐縣嵐城鎮深造,主攻龍鳳、孔雀、水果、花籃、面豬、面羊等面藝製作技藝,並掌握了彩色面塑精加工的設計、步驟和配方。

  如今,面塑技藝對於賀春梅來説不僅僅是愛好,更是一份責任,甚至,她的用心感染著家人。

  平時,賀春梅在家悉心研究面塑樣式的時候,剛上大一的女兒會幫她畫圖、配色。“我覺得還挺好看,有了年輕人的思路,也是一種創意。”

  目前,賀春梅已經開始著手註冊品牌,並培養一批農村婦女,“從她們手裏回購面塑成品,進行再創作後銷售出去。”

  “她們只需要發揮各自所擅長,將樣式做細、做精。”賀春梅説,每人每年增收兩三萬不成問題。(完)

[責任編輯:陳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