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健康中國建設駛上快車道

2022-05-17 15:21: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健康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取得新的顯著成績,健康中國建設駛上“快車道”。

  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強調堅持預防為主,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加快推動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認為,很多疾病是由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提倡和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是治本之策、活水之源,要從孩子抓起,從你、從我、從今天做起。

  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出臺,圍繞健康知識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煙、心理健康促進等專項行動,開展全方位的干預措施,提升群眾健康素養。統計顯示,2020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準達23.15%,較2018年提升了6.09個百分點。全生命週期健康維護能力持續提升。

  良好飲食是健康生活的第一步。當前,隨著人民生活水準提高,老百姓不僅要吃得飽、吃得好,更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我國積極開展合理膳食行動,成立了由衛生健康、農業、教育、體育等18個部委組成的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指導各地開展合理膳食工作。比如,在山西的大寧縣、永和縣,陜西的子洲縣和清澗縣,合理膳食行動實施以來,當地老年人貧血率、孕産婦貧血率分別下降十幾個百分點。從全國監測數據看,居民營養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定期測量體重、血壓、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標的人群比例大大提升。

  增加體育運動能夠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是維護身體健康積極有效的方式。近年來,全民健身戰略深入推進,與健康中國相互融合、共同發展。我國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産業,發展線上健身等新興業態,努力為群眾創造良好健身環境。統計顯示,到2021年底,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37.2%。到203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將達45%以上,人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準居於世界前列。

  完善公共衛生體系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最大程度地保護了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為維護地區和世界公共衛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兩年多來,為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株,我國啟動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疫苗接種工作,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人數佔總人口近九成,構建起強大的免疫屏障。同時,我國加強疫苗、快速檢測試劑、藥物研發等科技攻關速度,已有29款疫苗進入臨床試驗,疫情防控工作更加精準有效;組建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創新醫防協同機制,提高疾病預防控制能力,築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在這場“抗疫”大考面前,我國較好地統籌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項重要工作,不僅確保了億萬人民的生命安全,還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此外,我國通過提升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先後消滅了脊髓灰質炎、新生兒破傷風、瘧疾等傳染病,結核病成功治療率保持在90%以上,艾滋病整體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準,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比例持續降低。

  疫情當前,我們需要一個更加健康、綠色的生活環境。2022年是我國開展愛國衛生運動70週年。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已超過7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農村集中供水率和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89%和84%。全國地級以上國家衛生城市佔比超過60%。城鄉人居環境衛生明顯改善,有效切斷了各類傳染病的傳播渠道,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讓更多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推進健康中國的重點所在。2021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衛生技術人員分別為103.1萬個、957萬張、1123萬人。包括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防治、應急救治、採供血、衛生監督等各種專業機構在內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我國居民健康水準得到進一步提高,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十四五”期間還將增加1歲。孕産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分別降至2020年的16.9/10萬、5.4‰,主要健康指標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健康中國未來可期

  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這是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醫改向縱深推進,一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高水準重點專科得到扶持發展,84%的縣級醫院達到二級及以上醫院水準,遠端醫療協作網覆蓋所有地級市和所有貧困縣,基本實現了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準穩步提高。

  去年11月份,西藏拉薩市人民醫院緊急收治了一名61歲的心臟驟停患者,在心內科醫生趙雪東和同事的全力救治下,這名患者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趙雪東作為北京市第七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成員之一,2021年7月份從北京安貞醫院前往拉薩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工作。近一年來,他和同事成功救治了數十位心血管重症患者,並前往那曲、山南、林芝等地開展義診幫扶工作,他們還通過遠端醫療與北京的專家共同協商,解決部分疑難雜症。“這些年,隨著醫改的深入推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穩步推進,各級醫療機構的器材設備、技術水準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健康保障水準越來越高。”趙雪東説。

  我國圍繞解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人群之間的不平衡問題,加快推進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完善公立醫院補償和運作機制。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3.6億人。城鄉醫保全面並軌,報銷比例逐年提升,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覆蓋全國所有省份。我國組建國家醫保局,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的藥品總數達到2860種,群眾用藥的可及性和公平性進一步提高。

  展望2035年“建成健康中國”的遠景目標,全方位、全週期維護人民健康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有條件、有底氣、有信心實現建成健康中國的美好藍圖。 (經濟日報記者 常 理)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