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學精準落實“動態清零”為中國發展贏得主動

2022-04-19 10:40: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3月以來,我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嚴峻複雜局面。要科學精準落實“動態清零”,為中國發展贏得主動。

  人民生命安全是防疫成效的首要標準

  1月21日,天津宣佈實現社會面清零;3月20日,深圳基本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4月14日,吉林省實現社會面清零;河北、江蘇、安徽、廣東等省份疫情總體可控……

  儘管面臨2020年以來最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中國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取得了一個個硬仗的勝利。

  傳播速度快、隱匿性強的奧密克戎變異株席捲全球,國外紛紛選擇“躺平”,以期與病毒共存,中國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

  2021年2月,中國正式啟動居民免費接種新冠病毒疫苗,疫苗採購、接種費用1200余億元,由國家承擔;抗疫初期,中國確診患者每人平均醫療費用約2.3萬元,一些危重症患者的治療費用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由國家承擔……

  “衡量一種大流行疾病的危害度時,群體的視角最為重要。”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表示。

  必要的經濟開支與按下“慢行鍵”的城市,中國堅持“動態清零”,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健康,換回的是無法用價值衡量的生命。反觀一些國家,在全球疫情尚未出現實質性好轉時,防疫政策就選擇“與新冠並存”,無疑是將公眾毫無保護地暴露在新冠病毒面前。

  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7億。數據顯示,還有超5000萬老人未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我國人口規模巨大,一旦病毒在全國蔓延,後果十分嚴重,已取得的成果也將大打折扣,甚至付諸東流。

  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表示,“持續優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縮小疫情影響範圍,最大限度減少感染、重症和死亡,一切為了人民。”

  抗疫就是為了保民生保經濟

  當世紀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時,中國仍在2020年“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産”“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2021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一年凈增13萬億元。

  始終打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之戰,迎戰奧密克戎,中國盡全力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堅持“動態清零”、儘快遏制疫情,才能為恢復正常生産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組合式減稅降費、多措並舉加強金融支援、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能源和原材料保供穩價、推動新興産業和數字經濟發展……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持續發力,為穩經濟保駕護航。

  2022年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4.8%;在全球通脹壓力下,物價繼續保持平穩運作;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

  堅持“動態清零”,就是與病毒賽跑,以快制快、快速識別、快速處置、快速切斷疫情傳播鏈條,為中國經濟創造安全平穩的發展環境,也為後續基於科學、有序的開放爭取時間與空間。

  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中國向世人昭示: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就能辦成有利於人民的大事。

  兩年多來,經歷疫情的跌宕起伏、國際局勢的風雲變幻,中國在一次次戰“疫”的“洗禮”和考驗中,實現疫情發現一起撲滅一起。一時的封控,會對百姓生活産生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的根源是疫情。而短時間的不便,是為了快速“動態清零”,是為了更健康持久的發展。

  兩年多的抗疫實踐,人民群眾識大體、顧大局,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貢獻,這是我們能夠堅持“動態清零”的強大基礎和關鍵所在。

  對陣奧密克戎變異株,既要有防控力度,又不能失暖心溫度;既要一手抓防疫,又要一手抓發展,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廣泛理解和支援,不斷增強抗擊疫情的信心和決心。

  曾經,我們挺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艱難的時刻。如今,我們擁有充足的戰“疫”經驗和醫療物資儲備,難道還過不去這道坎?

  堅持就是勝利!

  (據新華社北京4月18日電)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