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哪有衝突,哪就有美國的身影

2022-03-28 14:48: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近期愈演愈烈的俄烏衝突本質上暴露了美西方遏制俄羅斯的戰略意圖。美國在俄烏問題上無視別國關切,自私自利,持續五輪推進北約東擴,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刺激俄羅斯。在俄烏雙方談判的同時,美國背信棄義,還在向烏克蘭運送致命性武器,聯合歐洲國家試圖全面制裁俄羅斯,最終激化俄烏矛盾,以繼續在歐洲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美國已成為世界動蕩不安的始作俑者

  長期以來,美國在對外交往中,為了一己之利,視國際規則為敝屣,對國際法合則用、不合則棄,以強權挑戰公理。在美國的雙重標準下,美國或以反恐為名或打著人道主義危機的旗號,毫無底線地炮製虛假資訊,欺瞞世人,不斷挑起衝突和爭端。

  美國發動的多場侵略戰爭,給受害國造成了大量無辜平民傷亡,嚴重衝擊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美國肆意將本國利益置於國際組織、國際秩序之上,在世界各地頻頻挑起軍事衝突,企圖通過戰爭顛覆國際規則,維持“美國優先”地位,美國已成為當前世界動蕩不安的重要源頭。

  自1776年7月4日獨立以來,美國沒有參與戰爭的時間不到20年。縱觀二戰以來的歷史,世界上158個地區發生的260多次武裝衝突中,美國發起的就超過了200場。從朝鮮戰爭,到打了20年的越南戰爭,再到科索沃戰爭,以及歷時近20年的阿富汗戰爭,都給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多年來,世界上哪有戰爭,哪就有美國的身影。可以説,美國是世界動蕩的“幕後黑手”。

  美國及其盟國熱衷顛覆別國政權,頻繁使用武力干涉他國內政,侵略主權國家,暴力推翻他國合法政府。美國屢屢蓄意製造仇恨和煽動對立,通過挑撥矛盾,扶持地區代理人,加劇當地宗教矛盾和社會矛盾,打破了當事國原本脆弱的力量平衡,令戰後重建更加困難。美國積極推行“顏色革命”,頻繁干涉他國內政,肆意侵犯他國權益,成為地區穩定的最大破壞者。

  美國在中東拉一派打一派,刻意製造地區矛盾,分化中東國家,頻繁在中東製造亂局,嚴重削弱了地區國家實力,導致一批恐怖組織坐大,使地區陷入嚴重混亂,安全得不到保障,地區局勢驟然升溫。

  美國將拉美地區視作自己的後院。為保證拉美在美國的勢力範圍內,美國通過使用武力,或支援反政府力量發動軍事政變、扶持代理人暴力推翻當地合法政權等方式,竭力培植親美領導人。肆意干涉主權國家內政、顛覆他國政權的做法,嚴重違反了國際準則,違背了國際道義,使得美國的國際聲譽和政治可信度大大受損。世界多場戰爭都閃現美國的影子,也讓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看清美國“戰爭狂人”的真實面貌。

  軍工複合體為害全球安全與發展

  美國及其盟友在世界上頻頻動用武力與制裁手段,威逼利誘他國放棄正當權益,公開掠奪當地資源和財富。2003年3月,美英聯軍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挑起伊拉克戰爭,就是為了爭奪當地的石油資源。

  縱觀二戰後美國發動的諸多戰爭,從大規模陣地戰,逐漸轉變為精準打擊和軍事干預,戰爭形式越來越靈活,發動戰爭的門檻越來越低,對國際秩序造成的衝擊也越來越大。近年來,伊朗數名核科學家被刺殺,背後都有美國和其盟友共謀的影子;美國縱容以色列對敘利亞、黎巴嫩等國發動空襲,嚴重侵犯了有關國家的主權。

  二戰以來,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國,其武器出口量已佔全球武器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報告,2017年至2021年,全球武器交易量與2012年至2016年相比下降4.6%,但同期美國對外軍售增長14%,全球佔比從32%上升至39%。為了擴大武器出口,美國不惜退出《武器貿易條約》,多次放寬軍售限制,簡化出口流程,減少政府監管。

  近年來,美國超過一半的武器裝備銷往中東。美國積極渲染戰爭威脅,製造戰爭恐慌,激化地區矛盾,迫使地區國家增加對美國的軍購。美國不斷加大對各國的武器出口,製造地區軍備競賽,坐收漁利。在不斷加大對盟國輸送先進武器裝備大發戰爭財的同時,進一步控制和鞏固了美國與盟友的關係,加劇了地區的緊張局勢。且長期依據美337條款、《反海外腐敗法》、《托馬斯法》等國內法,肆意對其他主權國家和企業實施長臂管轄,發起單方面制裁。截至目前,美國已對世界上近40個國家實施過經濟制裁,並獲得了鉅額收益,全球近一半人口受其影響,衝擊了受害國脆弱的經濟社會基礎,造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美國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多層面對全球多國帶來了巨大影響:不僅對世界地緣政治産生了嚴重後果,也極大地改變了二戰後的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美國通過對外戰爭和干涉維持其在全球的霸權地位,給世界的和平與安全造成嚴重危害,也嚴重影響和阻礙了地區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改變了全球多國的經濟面貌。許多發生戰爭的當事國,都從曾經濟蓬勃發展陷入了貧窮動蕩的發展困境。

  (作者:胡志勇,繫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雲南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