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典”亮新時代|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2022-03-27 08:45: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編者按: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産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我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正昂首闊步行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經據典、援古證今,賦予典故鮮活的時代內涵,深刻闡釋中國共産黨初心如磐、歷久彌堅的精神密碼。央視網《天天學習》特別策劃“典”亮新時代系列,與您一起學習領會。

  【釋義】

  “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語出《詩經商頌玄鳥》。邦畿:指古代直屬於天子的疆域。維:助詞。止:古同“趾”,表示到達,亦有居住意。其意為,天子統治的千里疆土,都是民眾所到達、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説,只有民眾所到達、居住的地方才能成為天子統治的區域,因此民乃國之根本。

  《詩經商頌玄鳥》是商族後裔祭祀自己祖先的樂歌。詩歌開篇以“玄鳥生商”作為商人後裔關於自身民族起源的神話敘事,接著講述了殷商先祖的赫赫武功(如:商湯“正域彼四方”,“奄有九有”;武丁繼承商湯大業,開拓疆土,以至“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最後以“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收尾。

  商代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天下觀”。一方面,他們把黃河中下游的商民所居之地稱作“邦畿”,作為王朝統治中心;另一方面,周邊林立的方國也是其疆域的組成部分,所謂“肇域彼四海”。這種“邦畿”與“四海”中華一體的分層次的疆域觀,奠定了以後中國人“天下觀”的基礎。

  【解讀】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朵朵開在陽光下。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文明悠久,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産,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回顧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指出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他發出號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手挽著手、肩並著肩,共同努力奮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新時代民族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特點,深刻把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民族工作創新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同時,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更要團結一致、凝聚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保“中國號”巨輪繼續破浪前進、揚帆遠航。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這是新時代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生動寫照,也是新時代民族工作創新推進的鮮明特徵。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堅持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作者 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