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那些事兒】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代表:非洲從中國農村發展經驗中獲益良多

2022-03-26 14:59: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中國日報網3月25日電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代表貝諾特蒂埃裏和馬泰奧馬爾基西奧日前在中國日報刊文稱,20年來,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中國和非洲一直在開展南南合作項目,促進了中非之間的知識、技術和發展解決方案交流。非洲可以從中國的農村發展經驗中獲益良多。

  去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在塞內加爾達喀爾舉行,本屆會議主題是“深化中非夥伴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構建新時代中非命運共同體”。會議上,中國宣佈了未來三年對非合作新舉措。

  在這一雄心勃勃的合作計劃中,農業、糧食安全和全面可持續的農村轉型對非洲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非洲可以從中國的農村發展經驗中獲益良多。中國用不到全球10%的耕地和不到全球7%的水資源成功養活了約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14億人)。另一方面,儘管非洲大陸擁有全球60%的潛在耕地,非洲的農業生産在過去30年中增長了160%,但許多非洲國家仍然面臨糧食安全問題和農業生産效率低下問題。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見證了非洲如何從中非合作中受益。

  20年來,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中國和非洲一直在開展南南合作項目,促進了中非之間的技術和優良實踐經驗交流。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于2000年初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為農村家庭引進的成功沼氣池技術,後來通過該基金資助的項目在幾個非洲國家推廣。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還通過在中國政府的資助下建立的南南合作設施,在南方國家之間(包括中非之間)轉讓知識、技術和發展解決方案。

  “綠色長城倡議”是中國自1978年就開始實施的一項植樹工程,旨在防止戈壁沙漠擴張,這項工程産生了諸多益處,包括減少了沙塵暴影響,減少了土壤侵蝕,保護了中國的草原,並幫助吸收了數百萬噸溫室氣體。

  非盟正在實施一項類似的倡議,即“綠色長城撒哈拉和薩赫勒倡議”,目的是防治薩赫勒地區荒漠化,恢復2.5億公頃的退化土地,主要用於農業用途。該倡議預計將創造1000萬個就業機會,並封存2.5億噸碳。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則將牽頭實施綠色長城倡議的“總括計劃”,這將有助於促進投資,建設森林資源,加強農牧業實踐和保障供水,同時促進解決該地區部落衝突。這樣的倡議可以從中國的“綠色長城”經驗中受益匪淺。

  但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的南南合作並不只集中在技術轉讓上。在2009年至2018年期間,該基金和中國共同支援了一系列南南合作研討會,促進了中國和非洲政策制定者之間的交流,這是一項重大進展,因為政策在促進農村可持續轉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一目標(消除貧困)和第二目標(零饑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農村改革方面,非洲可以向整個亞洲,特別是中國學習很多東西。例如,中國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被認為是促進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農村轉型的關鍵因素之一。這項制度對農業生産力、糧食安全和減貧都産生了積極影響。

  最後,中非合作不必局限于技術和政策,還可以擴大至具體做法。例如,中國一個備受關注的“做法”是支援吸納農戶加入可盈利的利益鏈,該做法使農戶在符合品質標準的前提下和“龍頭企業”之間建立合同關係。

  政府部門可以支援農戶提高農産品品質,達到與農業企業簽訂此類合同所需的標準。正如過去幾十年在棉花、可可和園藝産品行業所證明的那樣,農戶和大型農業企業之間的這種“訂單農業”也很有希望在非洲實踐。這種做法還可以擴展到農業和畜牧業的許多其他領域,塞內加爾家禽業最近取得的成功就是明證。

  政府、私營企業和小規模農戶之間的這種合作可以帶來巨大的生産收益,這是非洲未來30年所需要的。在過去三十年非洲農業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但卻未能趕上人口增長。

  因此,糧食生産需要轉變模式,以跟上非洲人口的增長,預計到2050年,非洲人口將翻一番。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相信,通過該類型合作以及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正在建立的對小規模農戶的支援計劃,將有可能實現更公平的糧食體系,能夠生産高品質的糧食,並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為生産者提供體面的收入。

  非洲可以從中國的經驗中受益匪淺,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完全有能力促進農村和農業方面的此類合作。

  作者: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塞內加爾和薩赫勒地區項目代表貝諾特蒂埃裏,國際農業發展基金駐華代表馬蒂奧馬爾基西奧

  (編輯:董靜 劉世東)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