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帶動我國核電走出去 華龍一號成為我國新名片

2022-03-26 14:51: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核電是技術密集型的高新戰略産業,是國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的建設,不僅能夠帶動核電産業鏈發展,同時也帶動大量相關技術産業發展,促進傳統産業改造升級,為我國裝備製造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提供了強大動力。

  華龍一號帶動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升級

  在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的建設過程中,研發團隊聯手17家高校、科研機構,58家國有企業,聯動140余家民營企業,帶動上下游産業鏈數千家企業,解決了一系列“卡脖子”問題,共同突破了411台套核心裝備的國産化,完成了自主先進型號開發及自主設備製造,華龍一號首堆設備國産化率達到88%。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 邢繼:華龍一號的首堆工程,每一台機組都包括了6萬多臺套的裝備,參與整個工作的供貨廠家有5300多家,正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中國的製造業在支撐著華龍的自主研發,我們才能夠實現華龍自主技術在工程上順利應用。

  華龍一號在研發建造過程中,研製團隊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帶動了國內高端裝備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形成了三代核電設計、建造、材料、焊接等一系列技術規範,極大程度地帶動國內裝備製造業以及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提升整個設備供應産業鏈中各個行業的産品能力,推動産業結構的發展。

  同時,華龍一號機組運作壽命為60年,在此過程中將帶來多樣的運維配套設施以及大規模備品備件的需求,使得對國內工業産業鏈條上各行業産品能力的提升成為一種長期的過程,創造持續的經濟效益。

  加快批量化建設和“走出去”步伐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也成為我國的一張新“名片”。

  通過華龍一號示範工程建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華龍一號標準體系,不僅有力提升中國核電技術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也將支撐華龍一號不斷加快批量化建設和“走出去”的步伐。

  自2016年以來,華龍一號已形成了標準2000余項,完成了35項重點技術研究,形成了一批英文版標準,發佈了我國首項ISO核電國際標準。目前,華龍一號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自主的型號標準體系,涵蓋核電廠前期、設計、設備、建設、調試等全生命週期。目前,國內華龍一號漳州機組、海南機組等都在有序建設中。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 邢繼:目前在國內有8台機組已經開工建設。這樣的一個小的批量化的工作,特別是推動在首堆基礎上的優化和改進,也為未來的更大批量的建設華龍一號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此外華龍一號出口,實現“走出去”成果顯著,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K2機組已于去年5月投入商運。目前,巴基斯坦的第二台華龍一號機組也完成並網,即將投入商業運作。

  據了解,我國已與阿根廷正式簽署華龍一號項目設計採購和施工合同。此外,“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和地區對華龍一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華龍一號為世界上有核電發展計劃的國家提供了重要選擇。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