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山廣南那灑鎮:“一棵菜”“帶活”一個村

2022-03-16 18:26:00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字號

  三月份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那灑鎮貴馬村,山清水秀,春意盎然。走進貴馬村河畔1000畝連片的農田裏,一墑墑整齊劃一的蔬菜地,有的噴灌頭勻速旋轉為土地調墑,有的剛長出幼苗,有的還沒有走出溫室大棚,有的含苞等待採摘;村民們有的正搶抓農時忙著采收,有的搬裝外運卡車,有的推箱進入冷庫,有的駕駛農用車在農耕路上穿梭……宛如眾人齊繪一幅“春耕圖”。

眾人齊繪“春耕圖”。

  那灑鎮于2019年成功引進雲南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落戶貴馬村實施蔬菜種植産業扶貧項目,近3年來,鎮黨委政府按照“公司+基地+新主體+新平臺+合作社”的發展思路,致力把貴馬村打造為“一村一品”産業振興示範村,讓佔全州100萬畝外向型蔬菜基地千分之一的“貴馬菜”躋進了大灣區的“菜籃子”,蔬菜産業讓該村發生“十四變”,切實感受到一棵菜給一個村帶來的“四射活力”。

  建設産業基地,需要規模經營,必須流轉土地。而土地是農民的一切,依山傍水的世居壯族同胞更把土地視為“命根子”。“雖然務工掙錢,單靠打工不能善終,土地是我們最後的依靠,誰給我們保障?”“倒了田埂,並了田塊,今後我們土地怎麼劃分?”“公司倒閉,人跑地空,一個爛攤子,我們找誰?”這些都是打心底可以理解的農民心中的擔憂,土地流轉實屬不易。

  那灑鎮黨委政府組建強有力的工作專班,深入村寨做思想工作,聽取群眾意見建議,給群眾算收入賬、作出承諾,讓公司方與群眾面對面商談地租,進一步明確了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等權利義務關係,一步步打消群眾起初對“公司垮臺、老闆跑路、土地弄丟、田塊撂荒、租金泡湯”等各方面的顧慮,最終在土地流轉合同上簽印,完成基地建設關鍵一步。“土地承包權不變,老闆帶不走,丟不了”“田地有人種,不撂荒,還有租金,我們安心去打工”,三年來的見證,群眾思想解放了,意識轉變了。

蔬菜銷路變廣。

  犁田耙地機械化、噴水保墑自動化、施肥澆水一體化、農藥施用低殘留低毒化,整地、下種、育苗、田間管理、采收“五統一”,菜品第一時間入冷庫保鮮,還可掃二維碼追溯源頭,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的生産之路為全鎮全縣乃至全州蔬菜基地建設發揮了典型示範作用,引領帶動農業産業發展升級,有效滿足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對農産品的品質要求。基地的示範效應還提升了周邊農戶的科技種菜意識,輻射帶動提高科技種植管理水準,對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公司方積極主動跑市場,滬粵一帶找銷路,最終躋身廣州蔬菜批發市場。基地白天採摘,邊摘邊入冷庫,晚上或次日淩晨可出庫,24小時運抵廣州,分散批發至各超市網點零售。基地蔬菜一年三熟,單熟平均畝産2000公斤,年均畝産近6000公斤,蔬菜均價每公斤3元,年均畝産值18000元。1000畝基地年産優質蔬菜600萬公斤,年産值1800萬元。三年以來,累計為大灣區供菜9000噸,累計總産值5400萬元。

  蔬菜基地雖然引入機械化、自動化,但需要精細化管理的蔬菜生産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産業。基地常年有40個固定工,平均每天另需要40個臨時工、40個計件工,平均每天可解決120人就業,全年就業達3.6萬人(次)。勞動力半勞動力均可入地勞動,家門口務工,掙錢管家兩手抓,打工與家庭生産兩不誤,每天工資從80元至300元不等,按每天平均工資150元計算,年務工300天,每人平均年務工收入4.5萬元,務工群體收入達540萬元。租地農戶每年可獲得地租65萬元,另外國家補助給村集體投入到建設冷庫等基礎設施項目入股資金,每年村集體可分紅近30萬元。一個蔬菜基地同時也帶“富”了一方群眾。

  蔬菜基地建成投産以來,“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被帶“活”了的貴馬村,那灑鎮黨委政府按照鄉村振興項目向産業基地村傾斜的鼓勵支援政策導向,今年又被列入“百千萬”鄉村振興項目村,將投入900余萬元打造精品示範美麗村莊,貴馬村未來還大有可期。(顧家富、盧永成 文/圖)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