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綠色發展釋放更多紅利

2022-03-02 10:23: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綠色是當今中國發展最鮮明的底色。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當前,“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頂層設計系統構建,污染防治攻堅戰紮實有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新成效,生態保護監管持續強化,生態環境治理效能不斷提升,美麗中國的新圖景正在徐徐鋪展。

  政策加碼引領新突破

  剛剛閉幕的北京冬奧會,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綠色”印象。開幕式上以“微火”取代熊熊大火,首鋼工業遺産化身“雪飛天”,三大賽區26座場館實現100%綠色供電,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成為全球首座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的大道速滑館……

  北京冬奧會,是美麗中國的時代宣示,背後是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邁上綠色發展之路的堅實步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等新的理念轉化為一系列政策實踐,黨的十九大將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推動實現生態環境全局性、歷史性、突破性好轉。

  “十四五”開局之年,面對一系列新形勢新任務,我國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加快構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邁出新步伐……華夏大地奏響綠色發展新樂章。

  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漁民退捕上岸,長江得以休養生息;雲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展現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

  見證了西溪濕地變遷的居民,杭州西溪濕地公園車船部員工周忠偉感慨:“遊客暢遊其中,夢裏水鄉又回來了。”

  “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確定的生態環境領域8項約束性指標順利完成。”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孫守亮説,中國生態環境安全監管取得進一步成效,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持續提升,污染防治攻堅戰紮實有力推進。

  矢志不渝、踏石留印。2021年,中國生態文明實踐的成績,獲得越來越多的世界讚譽:

  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領域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長汀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踐》成功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人們與山水相融、與生靈共處、與草木共生,從資源利用者轉變為生態守護者和獲益者,過上了幸福生活,綠色發展的紅利正不斷釋放。

  低碳轉型打開新局面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

  “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是高碳能源結構和高能耗、高碳産業結構問題。”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表示。

  挑戰前所未有,綠色初心不改。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抓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開始了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變革。

  通過有序推進産業結構深度調整,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

  不為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犧牲資源環境,我國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嚴格執行鋼鐵、水泥等行業産能置換政策。去年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全年壓減粗鋼産量超過2000萬噸,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5%。

  正如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所説,生態環境治理要擺脫“吃藥看病”的困境,企業必須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和魄力去應對可能出現的“陣痛期”。

  通過強化綠色低碳産品供給,助力能源、交通、城鄉建設等領域綠色發展。

  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雙雙突破350萬輛。新能源已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大勢。“預計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將大幅增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付炳鋒説,供給和需求有效結合推動了産銷高速增長,新能源汽車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

  通過逐步有序減少使用傳統能源,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有序展開。

  我國持續加大太陽能、風能、氫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技術研發和應用,提高能源産業中的新能源生産比重。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突破10億千瓦大關,佔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43.5%。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當前,各行各業“綠色浪潮”興起,推動我國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高品質發展積蓄勢能。

  綠色發展贏得新未來

  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優化政策環境、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運用財稅金融工具、搭建市場交易平臺等方面作了積極探索,成效明顯。

  綠色財稅金融作用不斷增強。據初步調度,截至去年底,我國綠色債券存量規模1.16萬億元。環境保護稅相關工作有序推進,2020年全國入庫總額207億元,2018年以來,因低標準排放污染物享受減稅優惠累計超過100億元。

  “中國積極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此前表示,中國綠色貸款餘額和綠色債券存量規模均居世界前列,綠色資産品質整體良好,綠色貸款不良率明顯低於各項貸款平均不良率,綠色債券尚無違約案例。

  環境權益交易市場不斷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順利收官,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

  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我國加快建立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去年在水污染防治資金中,安排長江、黃河補償引導資金分別達到20億元、10億元。

  留住青山,贏得未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美麗中國的目標必將實現。(經濟日報記者 劉 瑾 陳果靜)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