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貴州梵凈山保護髮展兩相宜

2022-03-01 10:51: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我的家鄉梵凈山,紅雲金頂入雲端。”歌謠所唱的梵凈山,位於貴州省銅仁市,是武陵山脈主峰,山上山巒疊翠,流水潺潺,植被覆蓋率超過95%,享有“植物王國”“生物資源基因庫”的美稱。

  有關數據顯示,梵凈山繁衍著7100多種野生植物和動物,是亞熱帶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棲息地,空氣中富含負氧離子,是“天然氧吧”。擁有良好生態的梵凈山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2018年7月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

  如何既讓周邊村民告別“抱著金飯碗討飯吃”的困境,又不破壞山峰本來的“粧容”?當地很早就提出了“山上做影響力,山下做生産力”的保護管理思路,“山上做影響力”即保持梵凈山生態的完整性,不斷增強其知名度和美譽度,“山下做生産力”則是在山下豐富旅遊業態,發展特色産業,增加群眾收入。

  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邱陽告訴記者,梵凈山連同周邊地區目前有775平方公里地域被劃入保護區範圍,但面向遊客開放的區域僅有4萬多畝。

  為了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對梵凈山生態系統的影響,當地一方面將核心區內的“原住民”搬遷出來,並對282公頃地域採取封禁措施;另一方面嚴格限制進山遊客數量,每日不超過8700人。同時,先後與國內多所科研機構和院校合作,對水質、氣候、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等開展調查研究,建立植物監測固定樣地,安置動物監測紅外相機,為梵凈山生態保護提供數據支撐。當地還積極運用大數據手段,通過設立監控中心、預警分中心,建立視頻監控點等舉措,實現了梵凈山森林防火、巡護、旅遊安全等智慧化、一體化管理。

  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梵凈山區域內徑流系數保持穩定,森林植被蓄水能力顯著增強。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梵凈山的金字招牌讓海內外遊客紛至遝來,帶火了周邊的文化旅遊,讓群眾共用生態紅利。

  梵凈山東面的銅仁市江口縣大力推動“旅遊+”發展,鄉村旅遊風生水起。該縣充分發揮梵凈山的龍頭引領作用,打造了一批集鄉村旅遊與飲食文化于一體的鄉村旅遊示範村寨,創建鄉村旅遊、農業觀光旅遊示範點20個,年鄉村旅遊綜合收入超過20億元。

  江口縣太平鎮雲舍村深度挖掘當地豐富的民俗文化,持續完善接待能力,成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旅遊示範村。該村黨支部書記楊鳳剛告訴記者,該村目前正式營業的農家樂、客棧超過60家,帶動6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村民年每人平均收入超過2萬元。

  同時,江口縣發揮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逐步構建起以“梵凈山”為龍頭的“生態茶”“中藥材”“冷水魚”等綠色健康産品系列品牌,建成6個省級、5個市級、7個縣級農旅結合的農業園區和3個高旅遊關聯度的特色産業園區,綠水青山正轉換成金山銀山。(經濟日報記者 吳秉澤 王新偉)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