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苗繡傳承人石麗平:非遺的傳承必須“用兩條腿走路”

2022-02-28 13:4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非遺的傳承必須用兩條腿走路,保護傳承是‘第一條腿’,創新運用是‘第二條腿’。”全國人大代表、梵凈山苗族文化旅遊産品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石麗平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説,非遺傳承除了需要形成品牌效應外,還必須“守正創新”,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苗繡是中國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流傳在貴州省雷山縣、松桃縣等地的苗繡有著不同的形式與風格。

  石麗平作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苗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年來一直在堅持塑造苗繡品牌。她説,貴州目前的苗繡沒有形成合力,也沒有主打品牌,處於“各美其美”的狀態。

  從2000年開始,石麗平一直在為苗繡發展奔波。她徒步3萬多裏走村串寨,記錄苗繡歷史,收集苗繡資料,還牽頭將“松桃苗繡”註冊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石麗平説,不能僅做守望者,必須考慮如何發展,激發非遺的內生動力,形成品牌,最終以産業發展來反哺非遺。

  “我現在提倡‘苗繡+’的發展模式,苗繡可以‘+N’,比如‘苗秀+服飾’。”石麗平介紹,一件苗繡服飾上有中藥材板藍根原料的染線,這件服飾除了苗繡本身,還可以拉動板藍根種植、織布、服飾銷售等産業鏈的縱深發展,民眾也受益。

  石麗平認為,使用是非遺最好的發展,創意是非遺最好的傳承,非遺來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把非遺“打碎”以後重新做梳理,創新出符合現代人審美、有內涵的傳統文化,非遺才能活起來。

  石麗平稱,通過非遺的創意和創新,引領發展的需求,用現代人的審美,完成非遺産品體系的研究和研發,並且運用到市場,讓更多民眾喜歡上非遺産品。“按照這樣的方式發展,對於非遺就不再是刻意去傳承,而是自覺地進行傳承。”

  石麗平指出,現階段的傳承人比較浮躁,有的傳承人只是工匠,沒有做到真正的傳承。作為傳承人,除了有技能,還要有文化,有知識。“現在我們不缺手藝,缺的是有技能有文化的人才。”

  “培養是一個關鍵的環節,應該培養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石麗平認為,官方通過系統的規劃完善傳承體系,人才才能源源不斷供給,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可作為技能人才重點培養。

  記者在採訪石麗平時,她除了教授繡娘苗繡技藝,同時也在為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做準備。

  石麗平將在今年會上提出建議: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應形成品牌效應,同時要做梳理,推進自主的品牌,做到系統化、標準化、規模化、國際化,將非遺更好推向世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針一線何其精彩。作為傳承人,我們相信所傳承的既是文化又是産業,能實現脫貧也能助力鄉村振興。”石麗平説。(中新社 作者瞿宏倫 袁超)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