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7年走過發達國家30年空氣治理進程 中國創造最大發展中國家經濟與環保雙贏成功實踐

2022-02-23 09:09:00
來源:法治日報
字號

  □ 本報記者 郄建榮

  冬奧會期間,北京天空的“顏值”再次刷屏,聯合國環境署認為北京大氣污染治理是一個奇跡。

  事實上,不僅是北京,近50年來特別是“十三五”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其中,“十三五”是迄今為止生態環境品質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指出,全國上下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污染防治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透露,我國僅用7年左右時間就走過了發達國家十幾年甚至30年的空氣治理進程。王金南認為,在成功治理空氣污染的同時,我國還創造了最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同時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成功實踐。

  “十三五”是生態環境品質改善成效最大的五年

  1972年,人類歷史上首次全球性環境會議即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參加了這次大會。次年,國務院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因此,有專家認為,1972年是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開啟之年,到今年正好是50年。

  王金南説,50年來,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從早期的“三廢”治理,重點污染城市治理,“三河三湖二區一市一海”,到污染物總量削減,環境品質改善,三大行動計劃和污染防治攻堅戰,再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尤其是“十三五”以來美麗中國建設的這五年,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歷史性、轉折性、全面性的跨越。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介紹“十三五”取得的成就時指出,“十三五”時期是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開展的五年。他説,這五年,以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主線,環境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九項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全面超額完成,生態文明建設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副司長萬軍説,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提出以來,我國堅決向污染宣戰,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

  2018年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出臺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意見,持續推動産業、能源、交通、用地結構調整,堅決打贏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和七大標誌性戰役,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據生態環境部介紹,到2021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5%;全國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上升到84.9%,比2015年增加18.9個百分點;在凈土保衛戰中,加強了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生産企業騰退土地污染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開展了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整治和耕地涉鎘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

  “2020年國家統計局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達到了89.5%,比2017年提高了10.7個百分點。”黃潤秋指出,這也充分説明,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成效得到人民群眾的充分認可。他説,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品質成色。

  藍天保衛戰大幅提升天空“顏值”

  眾所週知,大氣污染防治既是我國污染防治的重點更是難點所在。為了治理大氣污染,2013年國務院發佈了“大氣十條”,在2017年“大氣十條”第一階段目標全面完成的基礎上,2018年國務院又出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作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加快推進區域産業、能源、運輸結構調整。

  據黃潤秋介紹,在大氣污染治理過程中,我國對9.5億千瓦的燃煤發電機組進行了改造,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生態環境與交通運輸部門一起對京津冀等重點地區國III及以下的柴油貨車進行了淘汰,淘汰車輛達到100多萬輛。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開展了冬季清潔取暖的散煤替代,完成的戶數達到2500多萬戶。同時,強化了區域聯防聯控,建立了常態化大氣污染治理協同工作機制;對重點行業企業按照環保績效實施差異化管理等。此外,生態環境部還開展了藍天保衛戰重點地區監督幫扶,共交辦地方各類問題27.2萬個。

  黃潤秋透露,全國2020年PM2.5平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28.8%,優良天數比例達到了87%。他説,曾經因大氣污染飽受詬病的北京不僅出現“北京藍”而且漸成常態;四川成都的市民坐在家裏就能拍到西嶺雪山,“運氣好時,還能拍到百公里之外的貢嘎雪山”。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起步之年。在這一年,我國大氣環境品質持續改善。據生態環境部介紹,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為87.5%,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臭氧濃度為1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7%;連續兩年實現PM2.5、臭氧濃度雙下降,超標天數、比例雙下降。與此同時,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長三角地區、蘇皖魯豫交界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8.9%、11.4%和12.8%,臭氧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5%、0.7%和4.9%;汾渭平原區域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6%。

  據王金南介紹,2013年至2020年,我國首批實施新空氣品質標準的74個城市PM2.5濃度下降48.6%,優良天數比率上升17.9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減少8成以上。他説:“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漸成常態,我國僅用7年左右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十幾年甚至30年的空氣治理進程。”

  王金南表示,根據美國NASA觀測的數據,2000年以來全球新增的綠化面積約25%來自中國,生態系統格局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整體穩定,給老百姓留住了更多的鳥語花香、田園風光。老百姓對藍天碧水的幸福感和認可度大幅上升,創造了最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同時有效保護環境的成功實踐。

  堅持用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總結近些年特別是“十三五”以來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的成就,黃潤秋表示他的一個深切體會就是:“制度之嚴前所未有。”

  黃潤秋説,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得到了顯著加強。2014年,環境保護領域的基礎性法律——環境保護法修訂。修訂後的環境保護法也被稱為史上最嚴,“長了牙齒”。此後,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有25部相關法律法規得到制定和修訂,其中包括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固廢法、環評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核安全法、長江保護法、排污許可條例等等。

  黃潤秋指出,在制度改革創新方面,生態環境部陸續出臺了幾十項創新的制度和改革方案。其中包括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基本實現了全國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應該説,一套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基本建立。”黃潤秋説。

  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司長別濤透露,“十三五”期間,我國制修訂了包括環境保護法、長江保護法等在內的13部法律,同時,還完成了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17部行政法規的制修訂。他表示,到2021年11月底,生態環境行政法規已達32件,還有40余件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黨內法規文件,生態環境部制定的部門規章也已達到84件。此外,各地政府頒布的規章和地方環境標準,有上千件之多。

  別濤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原環境保護部和生態環境部制修訂、發佈了673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五年期間的增長幅度之快,為過去歷次五年規劃期之最。他表示,生態環境領域法律法規體系已經基本形成,生態環境各主要領域已經基本實現有法可依。別濤説,“十三五”以來,我國生態環境立法工作力度之大,成果之豐碩前所未有。

  眼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正在進入一個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黃潤秋表示,生態環境部將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他説:“要讓制度成為不可逾越的高壓線和剛性約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