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動態清零”四筆賬
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累計超過4.1億例 中國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不動搖
算算“動態清零”四筆賬
據世衛組織網站最新統計數據,截至目前,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累計超過4.1億例,奧密克戎毒株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
近期,國內疫情多點散發,蘇州、葫蘆島、百色等多地出現新增病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壓力不減。
自去年8月開始,我國疫情防控轉入全鏈條精準防控的“動態清零”階段。與此同時,不少國家放鬆管控,選擇與新冠病毒共存。
我國堅持“動態清零”,算的是一本大賬,一本動態賬。以更高水準、更小成本、更短時間控制住疫情,減小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産生活影響,以良好的防控成效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是中國防疫策略背後的慎重考量。
經濟賬:在科學有效防控下,中國率先實現疫後經濟正增長,在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我知道中國的‘零容忍’政策有效遏制了疫情傳播,但是會對人員流動造成不便,也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經濟的發展。”2021年11月6日,美聯社記者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提問。提問代表了一些西方媒體觀點,質疑中國“動態清零”策略成本過高,經濟代價太大。
事實真的如此嗎?兩個多月後,國家統計局公佈中國2021年經濟數據,給出回答。
2021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達114.4萬億元,同比增長8.1%,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是世界經濟恢復發展的最大貢獻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2551美元,超過全球每人平均GDP平均水準,進一步接近高收入經濟體門檻。
在科學有效的防控下,中國不僅率先實現疫後經濟正增長,更在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雙雙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國民經濟總體運作在合理區間,全年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已經完成,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實現了良好開局。”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説。
中國經濟為何能保持如此強勁的增長態勢?德國《商報》分析認為,這離不開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努力。《華爾街日報》評論指出,中國迅速控制住了國內疫情,不僅推動國內經濟相對較快反彈,還增強了中國的吸引力,外國公司轉而向中國投入更多資金,並將中國視為其産品的生産基地和重要增長市場。
“當世界各國受疫情影響之際,中國已經率先走上了經濟復蘇之路。”美聯社報道稱。菲律賓金磚國家政策研究會創始人赫爾曼 勞雷爾認為,得益於對疫情的有效防控,中國經濟預計將在2022年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對東盟國家而言,中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並保持活力,將有力帶動地區經濟復蘇。”
“動態清零”和“躺平”哪個更划算?這個經濟賬並不難算。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指出,如果對某一個地區採取嚴格的控制措施,能保證其他地區、其他省份正常的社會經濟運作,顯然效率更高。
多國防控實踐也證明,“先病後治”或過早解封,不僅導致疫情反彈、重症和死亡增加,還會使實體産業和經濟長期嚴重受損。以美國為例,患者根據症狀自行預約新冠檢測,實行“自我隔離”,前期成本確實相對較低。然而,這增加了社區傳播的暴露風險,後期成本顯著增加。一旦放鬆了疫情初期的防控,政府將不得不把大量資源投入到後期救治環節。
放鬆防疫管控帶來的破壞力正在顯現。疫情影響下,美國正深陷通脹“泥潭”,經濟復蘇困難重重,民眾面臨巨大生活成本壓力。美國勞工部2月10日公佈數據顯示,1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5%,這是自1982年2月以來最大同比漲幅。過去12個月,美國的能源價格上漲27%,燃油價格上漲46.5%,電力價格上漲10.7%,二手車價格上漲40.5%。
“澳大利亞是一個反面例子。”美國彭博社記者近日撰文認為,澳大利亞曾經採用過類似的“清零”政策,但在1月結束了封鎖措施、並廢除了強制入境隔離措施後,其感染和死亡人數都出現了大幅增加,迫使人們不得不主動躲了起來,不敢外出。
民生賬:中國堅持嚴格防疫,在控制患病率、死亡率以及降低失業率等方面令西方相形見絀
“這太瘋狂了!中國可是有10多億人口啊!美國有3.3億人,卻死了100萬人。”當聽聞在華記者介紹中國很長時間都沒有幾個本土病例時,《紐約時報》“The Daily”欄目主持人泰爾萊斯震驚不已。
《紐約時報》此前曾多次炮製攻擊中國“動態清零”政策的報道,抹黑中國抗疫成就。
根據Worldometer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2022年2月16日,美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超過7963萬例,是累計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西方國家疫情數字如此龐大,是因為他們實行遠比中國更放任自由的抗疫政策,這導致患病率和死亡率是中國的數百倍至數千倍。”希臘《現代外交》網站近日撰文指出,中國的防疫表現令美國及其所有盟國顏面掃地,中國抗擊疫情的成就令西方相形見絀。此外,中國政府堅持嚴格防疫,不僅在控制患病率和死亡率方面表現得比美國及其盟友好得多,而且疫情期間在降低失業率方面,中國也明顯做得更好。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就業形勢總體平衡,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269萬人、比上年增加83萬人,全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1%、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促進共同富裕戰略部署紮實推進,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實際增長8.1%,增速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人民生活水準穩步提高。
嚴格防疫這本賬,其實沒有多難算。但一些西方國家還是不明白:為什麼中國如此堅決?
“現在看起來,儘管有疫苗,全世界的病死率仍有2%左右。”鐘南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不能夠容忍這麼高的病死率,所以採用‘零傳播’的政策。”
一句話,道出了中國如此堅決的原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是最重要的,中國不能容忍疫情肆虐。
“一些國家在防疫抗疫政策上採取放開的手段,其實並不是在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明智選擇,往往是在問題已經積重難返的時候,在採取一些盡可能止損的方式,或者是轉移民眾視線的方式,甚至是一種破罐破摔的方式。”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
“我們的制度優勢確保‘動態清零’能夠落地併發揮效果。黨中央把人民生命健康擺在第一位,這是實行動態清零政策的重要出發點。”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姜慶五告訴記者,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抗疫精神集中概括了我們與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的態度和決心。中國制度的強大動員和組織能力,黨中央堅強領導,各級各負其責,各行各業齊心協力,群防群控共戰疫情,這是很多國家難以實現和模倣的。
人心賬:用最小社會成本取得最大防控成效,築起抗疫防線的同時,也為舉辦一屆安全的冬奧會注入信心和底氣
如何以最快速度阻斷傳染路徑,最大程度減少社會影響,是抗擊疫情的一道難題。
作為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中國用最小社會成本取得最大防控成效,避免疫情導致醫療資源擠兌,最大限度減小疫情對社會秩序的衝擊。
2021年11月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週報(英文)》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北京大學團隊評估了美國、英國、西班牙、法國和以色列2021年8月疫情數據後認為,假如中國採取與這些國家類似策略,放棄入境隔離等措施,可能導致每天新增確診數十萬例、新增重症超過1萬例,這將“對醫療體系造成毀滅性影響,並在國內造成巨大災難”。
“動態清零”不是孤立的政策,而是一套複雜的運作體系,考驗的是社會現代化治理能力。一方面,我們在科學精準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精準劃定管控區域範圍至最小單元,及時更新國內出行指引,在落實防控措施的同時,保障人員安全、有序流動,防止簡單化、“一刀切”、“層層加碼”,最大限度減少對群眾生産生活的影響;另一方面,中國的社會文化、中國老百姓的高度利他主義也很關鍵。無論是常態化的疫情防控,還是局部聚集性疫情發生後的防控措施,各地老百姓都高度配合和支援。
在築起抗疫堅強防線的同時,“動態清零”也為舉辦一屆安全、放心的冬奧會注入了信心和底氣。
“如果只有一個國家(地區)能(在現在這種情形下)舉辦冬奧會,那一定是中國,我們應該慶倖冬奧會在這裡舉行。”荷蘭速滑運動員克羅爾説,“在這兒我感覺很安全,很放心。”
克羅爾道出了不少人的感受,“安全”“放心”是運動員談到冬奧會防疫情況時提及最多的詞彙。日前進入閉環的國際奧會奧運會部執行主任克裏斯托弗 杜比表示,中國對新冠病毒實行“動態清零”政策,為冬奧會的安全舉辦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
國際賬:“動態清零”讓全世界受益,為穩定全球産業鏈供應鏈、保障國際供給、平抑全球通脹作出積極貢獻
“不久之前,中方向我們及時提供疫苗,拯救了數千人的珍貴生命。”日前來華出席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蒙古國總理奧雲額爾登在接受採訪時,向中國人民轉達蒙古國人民的衷心感謝。
努力彌合世界的“免疫鴻溝”,“中國疫苗將成為全球公共産品”的承諾擲地有聲。中國與國際社會開展全方位抗疫合作,向他國提供大量抗疫物資,對外派遣醫療專家組等。為了促進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中國最早承諾將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産品,迄今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20億劑疫苗,成為對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國家。
中國對全球抗擊疫情的貢獻不限於此。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産,出口各國生産生活所需産品,有效填補全球供需缺口,為穩定全球産業鏈供應鏈、保障國際供給、平抑全球通脹作出了積極貢獻。
美國彭博社網站2月9日刊登題為《為何全世界需要中國的清零政策》的文章。文中提到:如果消費者和企業想繼續購買中國製造的商品,而不必忍受供應短缺和價格進一步上漲,那就應該希望中國繼續執行“動態清零”政策。中國堅持這一政策的時間越長,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的收益就越大。
文章指出,如果不是中國採取“動態清零”政策,全球供應鏈遭受的衝擊會比疫情暴發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為嚴重。即使供應鏈遭受的衝擊只是暫時的,大範圍的商品短缺也會推高已經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拖累看起來已經比奧密克戎毒株出現之前更為脆弱的全球經濟復蘇。
“正如過去兩年所證明的,暫時性的防控限制並不意味著製造商和出口商停工,也不意味著商品無法裝船。”觀點背後有堅實的事實支撐:2021年,我國貨物貿易出口總值達21.73萬億元,增長21.2%;在2020年逆勢增長基礎上,2021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比上年增長14.9%,引資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全球通脹壓力上升,中國物價總水準保持在合理區間,成為全球物價的重要“穩定器”……
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中國不僅自身的經濟發展得到保障,也為世界經濟走出疫情陰霾、實現穩步復蘇注入更多增長動能。針對亮眼的出口數據,分析人士指出,這一方面是由於部分發達經濟體的需求端明顯增長,另一方面是由於部分出口導向型國家深陷疫苗接種率不足,無法完全復工復産。對比之下,這體現了中國疫情防控的正確性和對經濟的有效支援。
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的防疫目標——這是立足國情的必然選擇,也是利於全球的最佳方案。“在評價(防疫策略)的時候,要綜合評價,不能就某一個地方來考慮,因為病毒一直是全球化的。”梁萬年説,國家現在所採取的措施是從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和大局來看待防控。
本報記者 吳晶 柴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