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中國智慧

2021-10-10 15:0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封壽炎(媒體評論員)

  三種消失了百年的極危物種重現中國——今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考隊員在雲南蒙自周邊天坑接連發現了大花石蝴蝶、竹生羊奶子和異葉苣苔,這些曾經只存在於書本和標本館裏的物種,再次以鮮活形態出現在世人面前。

  它們為何得以重現?也許一群大象的旅行能告訴我們答案——去年3月,雲南西雙版納的一群亞洲象離開棲息地向北遷移。在一年多時間裏,它們穿越不同氣候帶,行進數千公里,最後又重返家園。象群所到之處,人們主動關閉公路、撤離居民,還在沿途給他們投喂充足的食物。一些工作人員還用無人機實時跟蹤象群足跡,監控它們的行動和健康狀態,隨時商討應對之策。這些措施都是為了保護象群的安全,讓它們在旅途中免受人類侵擾。儘管這群“大傢夥”帶來了無數麻煩,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它們仍然成了舉國追捧的“超級明星”。連一些莊稼被毀的農民,都由衷地愛上了這群不速之客。

  中國對生態環境的悉心呵護、對生物物種的珍視和保護,正是消失百年的極危物種得以重現,亞洲象群得以生息繁衍、種群壯大的根本原因。當然,無論是大花石蝴蝶還是亞洲象群,都只是一個縮影。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工作、經驗和成果,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發表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裏得到了全面的總結介紹。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物多樣性喪失已經成為全球性挑戰。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體現的中國智慧,不但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更多國家和地區的相關工作提供了一種借鑒。中國傳統思想重視“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人對天地萬物的敬畏和尊重,都在客觀上使生態環境得到了良好保護。進入現代社會之後,中國更以文明自覺的態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是最早簽署和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面對龐大的人口規模和艱巨而迫切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中國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在具體實踐中,中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把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各地區、各領域中長期規劃,從法律、技術、人才和公眾參與等層面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已記錄陸生脊椎動物2900多種,佔全球種類總數的10%以上;高等植物3.6萬餘種,數量居全球第三。現在中國每年有270個左右的新物種被發現,曾經有人做過預估,中國至少還有5000個物種沒有被發現和科學命名。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己;人類面對自然的態度,也必然影響到人類面對自身的態度。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體現的智慧,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繁榮、對於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的友好交往同樣提供了重要啟示。“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以文明自覺的態度保護生物多樣性,都要求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偏執。人類並非大自然的主宰,人類之外的生物乃至整個自然界也不是人類的客體和對象。人類的生存發展之道不應該是片面強調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應是在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生物的和諧共處中,實現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當這種智慧照進人類社會自身,就不難看出種族中心主義和文化中心主義的無知和虛妄。尊重人類文化文明以及人類社會形態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多元性,讓絢麗多彩的人類文化文明和諧共處、相互借鑒、共同繁榮,人類才能攜手共建更加美好、幸福的共同家園。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0日 04版)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