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焦點訪談:我與雪豹做鄰居

2021-10-10 14:18: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剛剛發佈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介紹,中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那麼怎麼來解決保護和發展的矛盾來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呢?就拿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來説,生活在國家公園裏的人怎麼發展?被譽為山之宗、水之源的三江源是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建立之初,中央就提出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三江源共建共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的傳承區。幾年來,那裏的情況怎麼樣了呢?

  昂賽鄉位於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東南部,屬於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區核心保護區範圍內,山脈佔全鄉總面積的80%。除了零星可見的牧民身影,這裡是真正的野生動物的天堂。

  昂賽鄉常住人口有3000多人。在國家公園建立之初,他們的“去”或“留”曾讓決策者頗費考量。

  北京大學教授、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始人呂植説:“通常認為,人是造成破壞的一個原因,所以在三江源國家級保護區最初成立的時候,也是希望把核心區的人全部移到外面去。但是人們發現移民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工程,處理不好的話對民生的影響非常大。”

  保護與發展的平衡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一個不容易解決的難題。剛剛發佈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指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努力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

  在保護區內如何兼顧保護與發展?三江源國家公園在建立之初就進行了探索。

  2016年,來自世界各地的15支生態觀察團隊受邀來到昂賽鄉參與一次生態觀察體驗的嘗試。國家公園為他們配備了當地的藏族牧民作為嚮導。

  歷史上,昂賽大峽谷的牧民與野生動物共生共榮、彼此相依,甚至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已成為自然生態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區採取了將原住民留在核心區內的做法,在“尊重自然、保護優先”的原則下實現人與動物的和諧共存。

  國家公園建立之後,整個昂賽鄉畜牧業控制在3萬頭左右的規模。管控雖嚴,卻並不會過多影響人們的生活,因為2019年10月,公園管理局向昂賽鄉授予“自然體驗”特許經營權,為這裡的牧民家庭提供了代替生計。

  雲塔是獲得認證的22家生態體驗戶之一。國家公園內不可能興建酒店,但政府為生態體驗戶修建了原生態的木頭房子,以便他們為體驗者提供最基本的住宿條件。

  雲塔和妻子花了許多心思,精心打理著他們的小木屋。

  才仁尼瑪是最受歡迎的生態體驗嚮導之一。

  無論是雲塔還是才仁尼瑪,他們同時還都是峽谷內的生態管護員。環保機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在昂賽鄉設立了保護站,每年分幾次對管護員進行生態保護的專業培訓,使他們能夠承擔起整個峽谷裏生態監測、動物救治、反盜獵以及垃圾清理的重任。

  昂賽鄉現有1516名管護員,每人每年可以獲得21600塊錢的收入。而特許經營的錢則要分成三份,這是經過社區多次代表大會之後,由全體牧民們達成的共識。

  呂植説:“我們今天關注可持續發展,是要考慮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個維度的可持續性,要利己、利他、利社會、利自然,成為共贏的局面,這是轉型。”

  三江源國家公園設立五年後,昂賽鄉的牧民依舊和野生動物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嚮導才仁尼瑪曾多次目睹遠道而來的遊客在看到動物時的激動場景。

  國家公園有邊界,但生態保護的工作並無邊界。從昂賽鄉往東南300多公里是囊謙縣的毛莊鄉,兩個鄉同屬於玉樹州,山川相連,地貌接近,野生動物種群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毛莊鄉並不在國家公園範圍之內。

  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生態專家彭奎説:“它的生態系統同樣重要,保護力度不會減低,動物也不會認識國家公園這個邊界,所以它也會到這些地方來。在這種情況下要更多地去想,沒有強力的支援,應該走什麼樣的一種發展道路。”

  保護生態環境,毛莊鄉的老百姓並非沒有積極性,永強就是最有熱情的一個。組織村民做好事並不難,可不論撿垃圾、巡山還是救助野生動物,人吃馬喂,都要花錢。

  針對現實中的矛盾,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

  在青海省林草局的牽線搭橋之下,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的專家來到了毛莊。

  此時的毛莊鄉,政府願意支援環保,但缺乏人力和財力;村民也願意環保,有人,但沒有錢。來自北京的環保機構擁有專業能力,但他們能幫當地籌措到資金嗎?

  根據協議,永強牽頭成立的奔康利民合作社承包鄉政府所在地之外山川河流的生態環保工作。

  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負責技術支援和經濟體培育,鄉政府授權奔康利民合作社開展生態環保工作,並提供辦公場所和政策支援。

  毛莊鄉的社區生態管護創新模式就這樣運作起來了。

  2014年環保機構為毛莊算了一筆賬,根據這個鄉的生態環保目標,承包第一年需要的環保資金是36500元,其中一次性支出20900元,此後還有每年需要追加的錢數是15600元。錢從哪來呢?

  毛莊鄉有一個婦女合作社,婦女們利用本地羊毛製作傳統手工藝品銷售,以前因為式樣單一,效益並不好。環保組織與婦女合作社商量,由他們找設計師為毛莊的羊毛手工藝品進行免費設計,而作為回報,婦女合作社將收益中的10%作為環保資金,從事生態管護工作。

  經過兩年多的培育,毛莊精美而獨具特色的手工藝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打開了銷路,環保資金也隨之到位。

  奔康利民合作社終於不為環保資金髮愁了,生態環保培訓也隨之搞起來。

  吃生態飯、做生態事,毛莊逐漸實現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鄉村振興同步推進、協調發展。現在,毛莊鄉環保工作已經不僅僅是男人們的事了,而是成為全鄉男女老少一起參與的事。

  在三江源我們看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協同發展,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有機結合,通過特色生物資源開發、發展生態産業、企業合作共建、合作社託管分成等多種模式,實現了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共贏。正如《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指出,中國的傳統文化積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智慧,如今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中國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形成了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多邊治理、合作共贏的機制,正推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取得新成效。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