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習近平談科學家精神

2021-10-06 21:03: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2019年5月,黨中央專門出臺《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並重點闡述了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強調“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樹立敢於創造的雄心壯志,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離不開科學家們的忘我奮鬥,離不開科學家精神的大力弘揚。

  筆記君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論述,讓我們一起學習感悟。

  2020年9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

  廣大人才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繫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廣大院士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響應黨的號召,聽從祖國召喚,保持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不懈奮鬥!

  ——2021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從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傑出科學家,都是愛國科學家的典範。

  ——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

  祖國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凝結著廣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我們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厚情懷,都是“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要有強烈的愛國情懷。這是對我國科技人員第一位的要求。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要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牢固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繼承中華民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傳統美德,傳承老一代科學家愛國奉獻、淡泊名利的優良品質,把科學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鬥中。

  ——2013年7月17日,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的講話 圖片

  葉培建(資料圖片)

  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科學以探究真理、發現新知為使命。一切真正原創的知識,都需要衝破現有的知識體系。“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廣大院士要勇攀科學高峰,敢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探索科學前沿,發現和解決新的科學問題,提出新的概念、理論、方法,開闢新的領域和方向,形成新的前沿學派。要攻堅克難、集智攻關,瞄準“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帶領團隊作出重大突破。

  ——2021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是大有可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勢、搶佔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2021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我們國家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要靠創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須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創新作為一項國策,積極鼓勵支援創新。創新不問“出身”,只要誰能為國家作貢獻就支援誰。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在福建考察時強調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科技為先,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和中堅作用。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南仁東等傑出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領域實現並跑領跑,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1年2月3日至5日,春節前夕赴貴州看望慰問各族幹部群眾時強調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樹立敢於創造的雄心壯志,敢於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準的原創成果,為不斷豐富和發展科學體系作出貢獻。

  ——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

  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於攻堅克難、追求卓越、贏得勝利,積極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要創新,就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凡事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敢於質疑現有理論,勇於開拓新的方向,攻堅克難,追求卓越。

  ——2013年7月17日,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的講話

  圖為吳文俊在辦公室裏閱讀書籍(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

  誠信是科學精神的必然要求。廣大院士要做學術道德的楷模,堅守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踐行學術規範,讓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內化於心、外化于行,涵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培育嚴謹求是的科學文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院士們要更加專注于科研,儘量減少兼職,更加聚焦本專業領域。

  ——2021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有研究表明,科學家的優勢不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專注和勤奮,經過長期探索而在某個領域形成優勢。

  ——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

  在這場重大鬥爭中,廣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展示了拼搏奉獻的優良作風、嚴謹求實的專業精神,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

  ——2020年3月2日,在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專家學者就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工作座談時的講話

  很多科學研究要著眼長遠,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

  ——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南仁東在貴州黔南州平塘縣大窩凼施工現場(2013年12月31日攝)。新華社發

  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

  要鼓勵科技工作者專注于自己的科研事業,勤奮鑽研,不慕虛榮,不計名利。

  ——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

  我們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2017年5月,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據新華社北京2017年5月25日電

  長期以來,廣大院士胸懷報國為民的理想追求,發揚不懈創新的科學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風範,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勇攀科學技術高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國防建設和優化國家決策作出了重大貢獻。

  ——2014年6月9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顧方舟 中新社發 任晨鳴/攝

  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

  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厲,把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作為科技戰線的一項重大而緊迫任務,統一領導、協同推進科研攻關,拿出更多成果,不辜負黨中央重托,不辜負人民期盼。

  ——2020年3月2日,在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專家學者就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工作座談時的講話

  工程科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發動機,是産業革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有力杠桿。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團結精神,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經濟建設和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緊貼新時代社會民生現實需求和軍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打好主動仗。

  ——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程開甲在打字機上撰寫論文(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廣大院士要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發揮識才、育才、用才的導師作用。“才者,材也,養之貴素,使之貴器。”要言傳身教,發揚學術民主,甘做提攜後學的鋪路石和領路人,大力破除論資排輩、圈子文化,鼓勵年輕人大膽創新、勇於創新,讓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樣奔涌而出。

  ——2021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希望廣大院士關心和愛護青年人才,把發現、培養青年人才作為一項重要責任,為青年人才施展才幹提供更多機會和更大舞臺。

  ——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科技創新,貴在接力。希望廣大院士發揮好科技領軍作用,團結帶領全國科技界特別是廣大青年科技人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建功立業。

  ——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廣大院士不僅要做科技創新的開拓者,更要做提攜後學的領路人。希望廣大院士肩負起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責任,甘為人梯,言傳身教,慧眼識才,不斷發現、培養、舉薦人才,為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鋪路搭橋。廣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樹立科學精神、培養創新思維、挖掘創新潛能、提高創新能力,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超越。

  ——2014年6月9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策劃:學而時習工作室 編輯:韓辰 狄英娜 曠思思 審核:宋維強 監製:羅素英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