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如何求才用才

2021-09-28 13:1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學習進行時】人才,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梳理了習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間的幾個故事,一起感受習近平的人才觀。


  人才,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地方工作期間,習近平愛才敬才、聚才用才的故事,廣為流傳。


  愛才——“趕鴨子上架”

  習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時,結識了作家賈大山。

  賈大山是地道的正定通,對家鄉歷史的來龍去脈,每一座塔,每一尊佛都瞭如指掌。初來乍到的習近平,在不長時間內也能對本土文化説古論今、談笑自若,著實讓賈大山刮目相看。

  賈大山喜歡同習近平交流,也非常看重習近平的意見和見解。賈大山憂國憂民的情懷,給習近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十分敬重這位深深紮根于群眾中的鄉土作家。習近平認為,發展地方的文化事業,需要像賈大山這樣一心為群眾又具有深厚文化根柢的人才。

  賈大山來自於群眾,不願意做官,習近平就“生拉硬拽”讓他去當縣文化局局長。賈大山對習近平説,你這真是“趕鴨子上架”啊。習近平説,你這個“鴨子”就變一變吧,學著上架。

  實踐證明,習近平慧眼識珠。多年後,他在《憶大山》一文中這麼評價賈大山的工作:“上任伊始,他就走訪基層、訪群眾、查問題、定制度,幾個月下來,便把原來比較混亂的文化系統整治得井井有條。在任期間,大山為正定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古文物的研究、保護、維修、發掘、搶救,竭盡了自己的全力。常山影劇院、新華書店、電影院等文化設施的興建和修復,隆興寺大悲閣、天寧寺淩霄塔、開元寺鐘樓、臨濟寺澄靈塔、廣惠寺華塔、縣文廟大成殿的修復,無不浸透著他辛勞奔走的汗水。”


  求才——“扯開嗓門喊人才”

  在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禮賢下士,愛才敬才,聚才用才,大念“人才經”,充分調動了廣大知識分子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廣為流傳的“扯開嗓門喊人才”故事是習近平“求才”的典型事例:

  上世紀80年代,石家莊有一位名為武寶信的工程師,利用業餘時間研製出了醫用化粧品。武寶信了解到正定縣重視人才,便讓人捎信,表示願意到正定工作。習近平知道後,立即決定把他吸引到正定。

  這天,習近平忙完工作後,帶著縣長、副縣長來到石家莊市橋東談固小區尋訪武寶信。一個小區幾十棟樓,他們找了一棟又一棟,問了一家又一家,但沒有人知道武寶信住在哪。已經晚上十點多了,習近平竟扯開嗓門在小區樓下大聲喊了起來:“武寶信!武寶信……”

  宏厚的聲音在寂靜的冬夜回蕩。武寶信在家裏聽到後趕緊跑了出來,將習近平一行迎了進去。茶熱語灼,赤誠相見,一直談到天色將白。武寶信當場答應了習近平的邀請,將自己研製的醫用化粧品項目帶到正定,一年就為正定贏來30多萬元利潤。


  育才——“德才兼備”是根本要求

  在福州工作期間,習近平非常重視人才,也非常重視幹部隊伍建設。對於用才、育才,習近平有著獨到的深刻思考。

  在選才方面,習近平要求德才兼備,反對“唯文憑論”“唯分數論”。當時,在幹部選拔方面有一個常見觀點:要大膽用幹部,特別要大膽用有爭議、有能力的幹部。習近平不贊成這個觀點。他認為,有爭議就説明毛病多,有能力未必有道德,幹部一定要德才兼備才行。

  憶及當年在習近平直接領導下工作的日子,福州市委辦公廳原調研員林璧符至今仍非常感慨:“在習書記領導下工作再苦再累也值得。”

  林璧符出身貧寒,從農村參軍到的部隊,退伍到了機關,沒有上過大學。習近平從來沒有低看林璧符,待林璧符很親切也很真誠。當時,林璧符寫了幾篇有關福州城市發展的文章,得到習近平的讚許與厚愛。習近平先後在林璧符撰寫的文稿上批示十余次,成為林璧符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的強大動力。

  1991年6月,習近平在城科會工作彙報文件上批示:“同意林璧符同志擔任福州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之後不久,林璧符被提拔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5年,林璧符被提拔為市委政研室主任。


  養才——提倡年輕人要“自找苦吃”

  1985年冬天,正在廈門大學讀書的張宏樑同學因一封信結識了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習近平,並經常得到習近平的指導和幫助。習近平指導張宏樑學習《資本論》、開展社會實踐、完成畢業論文,並在他的畢業紀念冊上親筆題寫了“志存高遠 行循自然”八個字,囑咐他工作後一定要走訪基層,為老百姓做事,“不要把基層當大車店”。

  習近平深入廈大經濟係與青年師生座談,還在中秋節騎著自行車到廈大芙蓉二宿舍給同學們送月餅,他提倡年輕人要“自找苦吃”,強調做人做事要“注重細節”,教導青年學生“要給書本上的知識‘擠擠水’,才能得到知識‘幹貨’”,“只有和群眾實踐結合,才能把‘水分’擠掉”。

  (資料來源:《習近平在正定》《習近平在福州》《習近平在廈門》)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