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崇高之美熔鑄我們的靈魂

2021-09-27 16:4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2500多年前,偉大思想家孔子在欣賞《韶》樂時不禁發出感嘆:“盡美矣,又盡善也。”意思是説,真正的美不僅在於能給人感官上的愉悅,更在於能讓人領會到仁德的崇高力量。

  200多年前,德國哲學家康得也提出了相近的命題:美是道德的象徵。

  東西方兩位思想大師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體悟到:美,是一門內外兼修的學問。外在美雖好,但沒有內在美做支撐,只能是徒有其表。

  換言之,崇高的,一定是美的。

  

  崇高,是一個讓我們讀來就會頓生敬意的詞彙。

  一個品行崇高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中華文明之所以能綿延數千載而生生不息,正在於根植於民族文化血脈深處的家國情懷。

  屈原在《國殤》中椎心慨嘆:“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陸游在《示兒》中殷殷敦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凜然高歌:“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些抒發深厚愛國情懷的詩句,是“挺直腰桿”最好的營養劑,深刻塑造著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也是最自然最深厚的崇高之美。

  正是憑著一腔愛國情、報國志,一代代大寫的中國人,在中華大地上書寫了一個個感天動地的英雄傳奇。

  甲午海戰中的鄧世昌、丁汝昌等愛國將領,在國家危難之際,無懼侵略者的堅船利炮,頑強應戰,決然赴死,把一腔熱血傾灑在祖國的壯闊海疆。

  抗日名將楊靖宇率領東北抗日聯軍,在朔風怒吼的白山黑水間與強敵週旋,“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犧牲時胃裏只有枯草、樹皮和棉絮,沒有一丁點糧食。正如後來瞻仰者感言:“偉岸的,不僅僅只是海拔;震撼的,永遠只有靈魂!”

  “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留美期間,“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關押虐待消磨不了他報國的壯志,嚴密監視阻擋不了他回國的決心。我國導彈和航太事業的崛起,與他的拳拳愛國之心密切相關。

  他們的感人事跡,充分彰顯了家國情懷的博大與深沉:因為熱愛,所以執著;因為執著,所以偉大;因為偉大,所以崇高。

  正是因為崇高,才有了我們今日的山河爛漫、風光無限!

  

  19世紀中葉,在陰雲密布的歐洲大陸,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家捧出他們最偉大的思想精粹——《共産黨宣言》,像一道閃電劃過歐洲上空,照亮全世界。

  70多年後,在中國浙江義烏的一個小山村,這部集真善美高度統一的經典之作,被進步青年陳望道譯成中文。從此,這部著作讓中國一大批先覺者體會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共産主義成為他們堅定的信仰和執著的追求。

  追求理想之路總是荊棘叢生,艱辛而漫長。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精神愈挫愈奮,信仰愈磨愈堅。

  熱播劇《覺醒年代》,向我們展示了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熱血青年追求真理的燃情歲月。

  一個人有了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就有了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就有了“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強大定力,就有了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在上海龍華監獄,拖著沉重鐐銬的陳延年、陳喬年,面對敵人的刺刀槍口回眸粲然一笑的鏡頭,綻放出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動人心魄。

  今天,很多青年自發來到位於安徽合肥的“延喬路”,在路牌下獻上鮮花,表達深深的敬意。丹漆隨夢的背後,是動人心魄的美的綿綿延伸。

  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共産黨人英勇奮鬥,成千上萬的烈士為此獻出寶貴生命。“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理想信念之光不滅,崇高追求之美長存。

  一大批胸懷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先進分子,書寫著中國人氣貫長虹的精神史詩:

  李大釗、方志敏、趙一曼、江竹筠、張思德、王進喜、雷鋒、焦裕祿、孔繁森、謝高華、張富清、王繼才、杜富國、孫家棟、黃大年,以及以鐘南山等為代表的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以黃文秀等為代表的脫貧攻堅第一書記群體……

  每個名字和集體,都充盈著崇高的價值追求,都是閃亮的精神坐標,都彰顯著榜樣引領的強大力量!

  

  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必然是現實中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周身激蕩著浩然之氣,洋溢著陽光之美。

  一個人動搖或喪失了理想信念,必然是現實中見利忘義、蠅營狗茍之徒,在風雨面前東搖西擺,在考驗面前醜態畢現。

  歷史和現實一遍遍生動地詮釋著這個道理。

  他們曾經一起在石庫門和南湖紅船上商議建黨大計,卻在後來走出了迥異的人生——

  毛澤東、董必武等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理想信念,在中國革命道路上勇毅前行,最終成為我們黨的傑出領導人、共和國的締造者。

  陳公博、周佛海喪失信仰、叛黨投敵,雖在敵對陣營也謀得高位、風光一時,但終被人民唾棄、歷史拋棄。

  他們都是我們黨的領導幹部,卻畫出了截然相反的人生軌跡——

  焦裕祿、谷文昌、孔繁森、楊善洲、廖俊波等,一生信仰如磐、信念彌堅,一生心底無私、忠誠為民,一生踏實苦幹、鞠躬盡瘁,為黨和國家事業作出傑出貢獻,人民永遠記得他們。

  胡長清、程維高、蘇榮、趙正永、魏鵬遠等,理想信念喪失,政治變質、道德淪喪、經濟貪婪、生活腐化,這些為禍作亂者雖曾權傾一方、位尊一時,但終被黨紀國法嚴懲,“刑一惡而萬民悅”。

  他們都是90後、00後的年輕人,卻作出了不同的人生選擇——

  有這麼一大批人,如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群體、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90後黨員群體等,他們胸懷“國之大者”,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選擇在最基層、最艱苦、最危險的地方,綻放青春絢麗之花。他們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所在。

  但也有這樣一些年輕人,不珍惜青春韶華,沉溺名利場、文娛圈的虛幻景象,陷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泥淖不可自拔:膽大妄為者,性侵、吸毒、酒駕屢被曝光,挑戰道德底線、踐踏法律紅線;寡廉鮮恥者,肆意造勢、瘋狂“圈粉”,給自己臉上貼金;貪財圖利者,在整治的高壓下仍花樣百齣,謀天價片酬、搞“陰陽合同”、偷稅漏稅;愛慕虛榮者,無端生出“容貌焦慮”,盲目整容、濃粧艷抹,以博眼球;惡俗趣味者,在“耽美”“娘炮”等庸俗、低俗、媚俗之風中放縱、沉淪;更有數典忘祖者,“精美”“精日”言行時現,挑戰民族大義,傷害民族感情……他們雖然是少數或極少數,但危害和影響不可小覷。

  值得欣慰的是,有關部門已開始強力推進文娛領域綜合治理,一整套組合拳打得虎虎生風,拳腳到處,驅散了陰陽怪氣,讓文娛界重拾健康之美;蕩滌了烏煙瘴氣,讓文娛界重振奮鬥之美;剎住了妖風邪氣,讓文娛界重歸崇高之美。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國家和民族就會有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以滿腔熱情關注青年、鼓舞青年,深切期許廣大青年:“要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廣大青年的道德認知和道德養成,殷殷囑託:“廣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塊玉,要時常用真善美來雕琢自己,不斷培養高潔的操行和純樸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為高尚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的寄語囑託,飽含深情,富有深意。牢記囑託、不負期望,自覺用真善美雕琢自己,讓崇高之美熔鑄我們的靈魂,是青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用真善美雕琢自己,就是要懷揣真信念,在學習黨的創新理論中悟原理,在學習黨的百年曆史中明大理,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努力成為始終胸懷“國之大者”的有志青年。

  用真善美雕琢自己,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道德操守,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保持定力、嚴守規矩,拒絕投機取巧、遠離自作聰明。面對美好歲月,有飲水思源、懂得回報的感恩之心,感恩黨和國家,感恩社會和人民,努力成為“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的有德青年。

  用真善美雕琢自己,就是要傳承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秉持高尚純正的審美趣味,多讀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多學先賢模範的品行修為,多悟勞動群眾的智慧創造,多受美好事物的熏陶鼓舞,到新時代廣闊天地中去,到火熱一線中去,到人民群眾中去,努力成為勇立時代潮頭、擔當時代先鋒的有為青年。

  試想,在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二個百年征程上,有這麼一大批擁有崇高靈魂的青年人續寫華章,未來的華夏,該是何等的美?!

  (作者:關銘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