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奮鬥之美照亮我們的生活

2021-09-27 16:4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我國美學家朱光潛在寫給青年的《談美》一書中曾説,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

  有了發現美的眼睛,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中美不勝收。有的美,美在暫態的呈現;有的美,美在健與力的凸顯;還有的美,美在綻放的過程,美在追求的路上,美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這種美,可能不如“夏花絢爛”,但更能奪人心魄,更能持久永恒。

  勞動之美、奮鬥之美,就是這樣的美。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經過全國廣泛推薦評選,278名個人、22個集體榮獲“最美奮鬥者”稱號。

  這些“最美奮鬥者”,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勞動者。

  “最美奮鬥者”陳景潤,也是“改革先鋒”。這個消瘦的青年在旁人覺得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中發現了美,也在破解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創造了美。6平方米小屋,昏暗的煤油燈,裝滿草稿紙的麻袋,見證了他摘取“數學皇冠上明珠”的傳奇。現在人們也許都不記得數學家陳景潤年輕時俊朗的模樣,但他不懈奮鬥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發憤圖強、勇攀科學高峰。人們從他身上,體味到了一種別樣的美。

  “最美奮鬥者”袁隆平,也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他一生都在追著“兩個夢”:“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一頂草帽、兩腳泥土,用幾十年的時間,大幅提高雜交水稻畝産,對中國、對世界都作出了重大貢獻。“一日三餐,米香瀰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明明素未謀面,我卻淚流滿面。”這是他去世後,人們對他的評價。一輩子躬耕田野,只為蒼生謀稻糧。袁隆平的一生,美得不可方物。

  “最美奮鬥者”張桂梅,也是“七一勳章”獲得者。在十年前光明日報率先發起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中,她就榮膺“最美”這個樸素親切而又令人崇敬的稱號。她紮根深山40多年,無懼病痛纏身,不負生命韶華,把一茬又一茬深山裏的女孩送往外面的世界,讓她們綻放美麗的青春、擁有美好的未來。張桂梅蹣跚的步履,刻滿滄桑的臉龐,貼滿膏藥的雙手,和那些女孩們燦爛的笑臉,誰説不是最美的符號?

  

  勞動創造美,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基本觀點。

  勤勞,是備受中國人推崇的美德,被認為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詩經》中有很多關於勞動的詩。如《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採之”,是描寫農村婦女採摘車前草的歌謠,既生動又歡快,能説不美?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在平淡自然的白描中,抒發了田園勞作之樂,又何嘗不是一幅鄉村美景!

  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有雲,“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與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都是描寫鄉村日常勞作場景,趣味盎然。展讀,怎一個美字了得!

  勞動,不僅表現為詩人們筆下的精神愉悅,更重要的是,創造了數不清的物質財富。從巧奪天工的都江堰、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到活字印刷、榫卯結構、記裏鼓車、素紗襌衣……這些歷經時間淘洗至今熠熠生輝的文明瑰寶,無不輝映著我們先人勞動智慧的光芒。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傳承先輩強大的勤勞基因,不懈奮鬥、苦幹實幹,從南京長江大橋、“兩彈一星”、大慶油田,到建設特區、青藏鐵路、載人航太,再到新時代脫貧攻堅、港珠澳大橋、中國天眼,等等,在人類發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篇章。

  所有這一切,都生動詮釋了一個真理: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美好生活是靠苦幹實幹實現的。

  “一勤天下無難事。”試看今天中國的發展成就,哪一個不是全體中國人民靠著勤勞和智慧創造出來的?正如歌裏唱的,“汗水澆開幸福花”“最美不過是咱的家”。

  勞動創造了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也必將創造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中國人很早就明白,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鬥。

  今天的中國,以勞動為榮已成為社會風尚,以奮鬥為美已成為日常風景:

  在數不盡的薄霧縈繞的清晨,在無數個暑氣蒸騰的正午,在每一個華燈初上的黃昏,都有環衛工人俯身清掃的忙碌,建築工人櫛風沐雨的辛勞,醫護人員追趕生命的急切,科研人員投身實驗的專注……

  在每一個勞動崗位上,都跳動著一顆為家國拼搏、為夢想奮鬥的熾熱的心。每一個身影,都是那樣的美!

  同時也要看到,在某些時候、某些方面,還有一些與以奮鬥為美的社會風尚不合拍、不和諧的雜音。

  眼下,“躺平”這個網路詞熱度不減。諸如“你打拼實現你的夢想,我躺平實現我的安逸”“一時躺平一時爽,一直躺平一直爽”“做條鹹魚,有什麼不好”等“躺平”語錄流傳甚廣。甘於“躺平”,究其原因,或者是因為跟不上時代奮進步伐而選擇止步,或者是因為生活遇挫而選擇逃避,或者是因為受某種風氣所擾而選擇隨波逐流……

  這不是偷懶又是什麼?

  另一個熱詞“啃老”,也始終是網上網下的話題。成年子女花式“啃老”,表現各種各樣:一種是“心理依賴”,做“襁褓青年”;一種是“家務依賴”,做“甩手掌櫃”;一種是“經濟依賴”,吃穿用度全靠父母;還有一種是“財産依賴”,想方設法強行“啃老”……

  這不是無賴又是什麼?

  受文娛行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之風的影響,幻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青少年也不在少數。某些經紀人與平臺聯手,包裝打點、話題造勢;某些頂流網紅開直播,搔首弄姿博眼球,炒作“八卦”賺打賞;某些流量明星愛富、追富、炫富,私下簽訂“陰陽合同”、賺取天價片酬。他們出行動輒豪車開道、保鏢簇擁、粉絲雲集,辦婚禮、過生日,講排場、擺闊氣、相互攀比……

  這不是無恥又是什麼?

  嚮往“躺平”也好,花式“啃老”也好,幻想一夜暴富也好,説到底,都是美醜觀出了問題。不去奮鬥、不去創造,卻以無所作為、四體不勤、百無聊賴為榮為美;不去奮鬥、不孝不敬,卻以一味索取、坐享其成、榨幹父母為樂為美;不去奮鬥、不走正道,卻以愛慕虛榮、投機取巧、專走邪道為趣為美。

  這些美醜不分、美醜錯置的現象,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悖,也與當今社會積極向上、拼搏奉獻的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

  人們常説,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成功致富沒有捷徑。

  沒有奮鬥,哪會有成功?!

  沒有創造,怎麼會有未來?!

  沒有拼搏,註定沒有多彩人生!

  不感父母恩、只圖一己好,一味坐享其成,難免坐吃山空;醉心一夜暴富、追求一夜成名,最終,必定竹籃打水、一無所有!

  

  熱播劇《最美的青春》感動了很多人。一批批塞罕壩建設者用青春熱血、奮鬥激情,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風塵僕僕來到這裡,熱情讚揚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鬥史。塞罕壩人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奮鬥”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高頻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展望未來,我們正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宏願而奮鬥。征途漫漫,惟有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奮鬥精神,腳踏實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青年,“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奮鬥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往往荊棘叢生、充滿坎坷。強者,總是從挫折中不斷奮起、永不氣餒”。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弘揚勞模的奮鬥精神,多次講:“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

  這些話語,我們每次讀來,都備受感動、倍感振奮。

  近期,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推出《奮鬥青春 無悔抉擇》專欄,已經刊發十多篇紮根基層、邊疆的知識分子典型人物報道,記錄他們的青春與奮鬥,展示他們的夢想與收穫。

  在《在“天邊邊”收穫夢想》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守仁年輕時毅然奔赴邊疆,用畢生心血使我國擁有高品質細毛羊。他在大與小、苦與甘之間作出無悔選擇,世界也由此記住了他的傳奇人生。

  在《馬蘭花,馬蘭花……》中,“將軍夫妻”張利興、朱鳳蓉舍半生給茫茫大漠,科學路上不懈跋涉,見證並參與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發展,在與共和國共奮進中鑄就了不平凡的一生。

  在《北緯53度,有我的詩和遠方》中,90後女大學生文竹,放棄了去南方一家知名企業工作的機會,回到北緯53度的家鄉——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鎮,帶領鄉親走上致富之路。

  ……

  他們身上,無不體現出奮鬥之美、創造之美、奉獻之美。

  幸福該怎樣擁有?人生該怎樣度過?我們該追求什麼樣的美?正成為越來越多的人深入思考的話題。

  “到西部去!我願駕馭青春馳騁在生命的原野上,任他風雨雷電”“無奮鬥不青春”“被需要的青春最寶貴,奮鬥的青春最美麗”……一封封洋溢奮鬥豪情的讀者來信,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價值追求。

  “家國情懷,為人民服務,任何時代都需要”“用心裏的火,點亮夢想的燈”“祖國需要處,皆是我故鄉”……豈止是年輕人,社會各界、不同年齡的人,都在校正著自己的人生定位。

  見賢思齊!我們期待,所有的朋友都像他們那樣,在通往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二個百年征程上,用青春的底色,用奮鬥的彩筆,為祖國繪就最新最美的畫卷,也為自己描繪出五彩斑斕的美麗人生!

  (作者:關銘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