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慶臨近 95歲抗美援朝老兵祝祖國繁榮富強

2021-09-27 15:39: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宜春9月26日消息(記者熊方 通訊員熊楓 徐晨)今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週年紀念日。為追尋紅色足跡,重溫革命歲月,激發感恩奮進力量,江西省宜春市新長征退役軍人志願服務隊與學校師生代表走訪95歲抗美援朝老兵劉蘊華。借著鏡頭,劉蘊華老人祝福祖國繁榮富強。

  劉蘊華,95歲,出生於1926年10月,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新田鎮人。先後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戰役中多次立功,參加大小戰鬥200余次,頸肩、腿部等有多處槍傷。一提及他的軍功章、證明書、照片等老物件時,劉蘊華放下掃帚,打開了“話匣子”。聽著劉老娓娓道來的故事,我們仿佛親眼目睹血腥戰場、鼻翼嗅到濃濃硝煙、耳畔閃過陣陣彈片,一下子回到了那個硝煙瀰漫、危機四伏的崢嶸歲月。

  投筆從戎 跟隨部隊解放大西南

  1949年9月18日,還在宜春中學讀書的劉蘊華積極響應解放軍徵兵號召,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第16軍。隨後分配到剿匪指揮部工作,那年,他23歲。“記得當時是一個同鄉老紅軍問我想不想加入解放軍,我立馬就答應了下來...”劉蘊華説道。

  1949年10月22日,根據毛主席、二野劉鄧首長指示,第五兵團發出《戰字第3號命令》,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蘇振華率領所屬16、17、18三個軍挺進貴州。於是,劉蘊華隨第五兵團開始進軍大西南。

  “我們要進軍大西南,白崇禧卻要把路攔...我們要打他個稀巴爛...”這是劉蘊華所在部隊進軍大西南的一首戰歌的部分歌詞。雖然過去了72個年頭,但劉蘊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並向我們講述起翻越湘西雪峰山及高地爭奪戰的經歷。

  橫亙于湘西南的雪峰山脈,由南至北綿延200余公里,處處峰巒疊嶂,溝壑縱橫,主峰高達1934米,為湘中通往湘西和滇黔要道上的天然屏障。1949年11月,劉蘊華所在的第五兵團到達雪峰山腳下,由於山路窄彎多坡陡,部隊決定減輕所帶行李,稍事休整後開始爬山。當日,天空下著瓢潑大雨,道路泥濘不堪,給部隊行進帶來了極大阻礙,2個多小時行軍不到4公里路。儘管如此,部隊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而是克服重重困難繼續前行。“不知走了多久才到達了山頂,沿途不斷能看到從山上滾下來的國民黨部隊車輛殘骸...雪峰山山中有山,許多山路極為狹窄濕滑,一不留神,連人帶車都會翻下山去。同志們就手拉著手,互相保障著戰友的安全...一路下來,有許多戰士滑落,犧牲在山隘。”説到這裡,劉蘊華有些哽咽。

  據劉蘊華回憶,1949年11月4日,第16軍進入貴州境內後,在雪峰山附近的一場高地爭奪戰中,包括他在內的300余名解放軍戰士發起衝鋒,在兩名老戰士的帶領下,三人冒著槍林彈雨以最快速度成功搶佔高地。隨後,部隊一路奪取天柱縣城,並繼續以摧枯拉朽之勢直插貴陽,沿途相繼解放三穗、鎮遠、施秉等地。11月14日,二野第五兵團順利進駐貴陽,11月15日,貴陽宣告解放。1950年1月,劉蘊華跟隨部隊離黔繼續西進,相繼參加了解放四川、西藏等地的戰役。

  抗美援朝 不畏艱險的優秀偵察兵

  1950年7月,上級下達抗美援朝緊急作戰命令,劉蘊華應召編入第16軍47師赴朝作戰,期間從事過機要員、炮兵、通訊員、偵察兵等工作。“在朝鮮,哪有危險,我們就去哪。只要想到身後有黨和人民的支援,我們各個視死如歸……”回憶起抗美援朝戰爭時,劉蘊華激動地説道。

  在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弱勝強,五戰五捷,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其中志願軍偵察兵功不可沒,因為他們獲取的情報是志願軍首長進行戰略決策的重要憑據。

  據劉蘊華回憶,1953年初,部隊剛到戰場,對其面對的敵人不太了解,因此首長下令將獲取敵營的情報作為開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如敵營部隊番號,炮兵部署、武器裝備等情況都必須搞清楚。於是,劉蘊華從第五兵團47師轉入32師協助開展偵察工作。

  為做好偵查工作,劉蘊華在完成日常任務之餘,還努力學習日語、朝鮮語、英語及當地“土話”,經常與戰友們冒著生命危險翻山越嶺開展偵察任務。有時,正面偵察和縱深偵察均不能完全獲取確鑿情報,為高品質完成任務,劉蘊華和戰友們想法設法潛入敵軍後方,或隱蔽在敵佔區附近的山上,長時間觀察敵人活動情況、兵力部署等。劉蘊華回憶説,“我們(偵察兵)一般晚上開展行動,白天就在坑道裏開會,討論、分析、匯總偵察到的情報並及時通過無線電傳達給部隊,直到把敵人陣地的情況了解清楚為止。”

  1953年7月,劉蘊華在執行轎岩山戰役的一次前期偵察任務時,路遇敵營裝甲車,在此危急情形下,他沒有驚慌失措,而是依託有利地形,迅速找到了安全區域埋伏起來。當他發現前方僅有一輛敵營裝甲車時,他決定冒險一搏,將隨身攜帶的RPG-6反坦克手榴彈緊緊握在手裏,等裝甲車經過時,他看準時機,用力將手榴彈扔向裝甲車,只聽“轟”地一聲,裝甲車駕駛艙被炸毀,劉蘊華因此立功一次。此後,由於偵察情報充分,志願軍戰士浴血奮戰,轎岩山戰鬥取得最終勝利。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劉蘊華隨部隊撤離朝鮮。在返回祖國的途中,劉蘊華被安排進入軍事大學學習,一年後,到旅順海軍基地,學習接管蘇聯海軍裝備,成為一名海軍戰士。之後劉蘊華參加了金門料羅灣海戰、崇武海灣戰役等,期間表現英勇卓越,多次立功。

  復員返鄉 始終堅守老兵本色

  1973年,劉蘊華因胃病症狀嚴重,惜別部隊返鄉養病,到宜春市袁州區商業局下屬凍肉廠擔任倉庫保管員,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勞作、默默奉獻。

  作為曾經保家衛國的軍人,劉蘊華從不居功自傲,時刻以“退伍不褪色”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始終以一顆平凡而又感恩的心對待生活,保持著一名老兵的本色。在凍肉廠工作多年後,廠子拆遷,原本可以獲得一套公租房的他,卻將名額讓給了他人,自己卻租住在一間地下室裏;有一次,市領導走訪時提出幫他安排住所並聘請護工照顧生活,也被他婉拒。周圍的人表示不理解,劉蘊華卻説“現在的生活已經蠻好了”。劉蘊華非常注重家庭教育,時常叮囑子女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父親常教育我們,要銘記歷史,珍惜和平生活來之不易,不要給政府添麻煩,多想想為國家作貢獻...”劉蘊華的女兒劉鳴秋説道。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