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聽西藏故事,看滄桑巨變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聽西藏故事,看滄桑巨變
新華社拉薩8月22日電 題:聽西藏故事,看滄桑巨變
新華社記者沈虹冰、邊巴次仁、張兆基
2021年,西藏和平解放70週年。
七秩時光,西藏巨變。
19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幹部群眾2萬多人歡聚在布達拉宮廣場,熱烈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週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賀匾上題詞“建設美麗幸福西藏 共圓偉大復興夢想”。飽含深情的題詞,傳遍了城市鄉村、雪山草原。
對於西藏的發展建設、民生冷暖、生態保護等,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於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系統謀劃西藏長治久安和高品質發展,形成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為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天,讓我們一起深入廣袤高原,走進西藏,聽聽發生在這裡的故事,看看這片土地70年的滄桑巨變。
雅魯藏布江山南段防護林(2020年6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奉獻的故事
“如果我們走了,這塊國土就沒人了!”父親的這句話,卓嘎和央宗記了一輩子。
玉麥鄉隸屬西藏山南市隆子縣,位於中印邊境。
1995年之前的幾十年裏,卓嘎、她的妹妹央宗及父親桑傑曲巴,是這片土地上僅有的居民。
一棟房子,既是鄉政府,也是他們的家。
至今,卓嘎依然記得父親翻箱倒櫃找出平日裏做衣服用的紅黃布,精心裁剪,手縫國旗的場景。
父親告訴她們:“這是中國最寶貴的東西。”
那一天,境域面積3644平方公里的邊陲玉麥,一面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為了守邊,桑傑曲巴自1960年玉麥鄉成立起便擔任鄉長,一幹就是29年。1988年,卓嘎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在鄉長任上一幹就是23年。
沒有轟轟烈烈,只有默默堅守。沒有豪言壯語,只有赤子情懷。為了家國安寧、國土完整,他們用最樸素的行動,踐行了最神聖的使命。
這是奉獻者的底色。
1994年11月29日,當孔繁森因公殉職時,身上僅有兩件遺物——8元6角錢和他去世前寫的關於發展阿裏經濟的12條建議。
如今,阿裏烈士陵園,孔繁森墓旁,一簇簇紅柳堅韌挺拔。
1954年,當11萬軍民修通青藏、川藏公路時,近3000名修路人員,將自己的生命化作了進藏公路永恒的基石。
正是有了無數默默的奉獻者、捨身忘我的奮鬥者、“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建設者,短短70年,西藏實現了跨越上千年的歷史性進步。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幹部特別是西藏幹部要發揚“老西藏精神”。他們,就是“老西藏精神”的締造者、實踐者、傳承者。這精神,在賡續中,煥發出跨越時空的力量。
易地扶貧搬遷新村——西藏山南市加查縣冷達鄉共康村村民們身著盛裝歡度“望果節”(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綠色的故事
瓊努騎著摩托車,馳騁在廣袤的羌塘草原上。
“今天遇見了藏羚羊、藏野驢、野牦牛,數量很多。”作為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名野保員,他和同事們隔天就要在保護區內巡邏百餘公里。監測記錄野生動物數量、救護受傷野生動物是他們的工作。
“這些年,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很少受到人為干擾,很多動物數量逐年增多。”瓊努笑著説,“保護家鄉的生靈和生態,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藏羚羊産仔季,瓊努他們的巡邏會更頻繁。“高原精靈”藏羚羊,從20世紀80年代一度瀕危,數十年間種群數量由5萬隻左右增加至30萬隻左右。
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加快實施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出臺《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推動生態建設從注重保護向主動作為轉變,至今已累計投入121億余元。
國家也一直高度重視西藏生態保護,70年來,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建設各類生態功能保護區2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41.22萬平方公里,佔全區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綠色,已是廣袤高原的生動底色。
在金色麥田裏遙望布達拉宮(2009年8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團結的故事
歷經風霜的大昭寺前,矗立著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的唐蕃會盟碑。
西藏大學教授次旦扎西説,唐蕃會盟碑是西藏重要的古文獻之一,碑文反映了漢藏“歡好之念永未沁絕”,見證了民族團結的悠久歷史。
每天,眾多信徒將哈達虔誠地敬獻在大昭寺供奉的唐文成公主進藏所攜釋迦牟尼12歲等身佛像前,很多遊客入鄉隨俗,也手捧哈達,祈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潔白無瑕的哈達,猶如民族團結的紐帶,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連向未來。
如今,每每迎來送往援藏幹部,敬獻哈達都是必不可少的禮節。
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西藏時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開發的,西藏曆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貫穿西藏曆史發展始終。
今年55歲的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援藏幹部熊海,連續援藏兩屆,組織帶隊走遍西藏7地市高海拔偏遠農牧區開展義診,惠及群眾1.7萬人次。
2020年,熊海團隊在那曲市義診期間,發現一名叫斯秋塔的3歲兒童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為了能夠讓孩子儘快接受治療,熊海當即與華西第四醫院聯繫,資助孩子第一時間在成都進行手術治療,使其重見光明。
“熊海院長就是我們的救命恩人。”斯秋塔父親説。
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先後有9682名和熊海一樣的幹部支援西藏建設,為西藏發展穩定貢獻智慧和力量,也強化鞏固了民族團結。
西藏崗布冰川附近的岩羊(2017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豐收的故事
初秋時節,西藏各地陸續迎來延續千年、轉田祈福豐收的傳統節日“望果節”。
79歲的日喀則市謝通門縣老農羅布,站在田埂上,望著即將成熟豐收的青稞地,歡喜之至。
“老了,腿腳不好,不能去轉田了。站在這裡聞一聞青稞地的味道,真是香啊!”老人説。
青稞的味道,就是幸福的味道。
當下,在西藏河谷地帶成片的青稞地裏,微風吹麥浪,一片金黃,如同農民心中蕩起的幸福漣漪。
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鄉親們的好日子得益於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也是你們自己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的。要落實好黨中央支援西藏發展政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70年來,西藏農牧民收入連續1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0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4598元,是1965年有數據統計以來的135倍。
作為全國唯一集中連片的省級貧困地區,2019年底,西藏曆史性消除絕對貧困,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如今,雪域高原與全國一道,邁進小康社會,也將翻開長治久安和高品質發展的新篇章。
西藏山南市洛扎縣洛扎鎮居民旦增曲珍(左)給新房獻哈達(2019年9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俯瞰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的農田(2019年8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西藏拉薩市達孜區秋色(2020年8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虹冰 攝
西藏日喀則市吉隆縣吉隆鎮景色(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虹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