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潮涌涪江格局新——四川綿陽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紀實

2021-08-22 19:16: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綿陽,古名“涪縣”“綿州”,後因地處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

  一不靠海、二不沿邊、三非省會,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座不起眼的城市。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這裡,“兩彈元勳”們創造了不朽的傳奇,“三線”建設也曾留下轟轟烈烈的壯舉。這座偏居西南一隅的秀麗小城,不僅是我國重要的國防軍工、科研生産基地,還是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建設的唯一以“中國”字頭冠名的國家科技城。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座肩負著國家使命的城市,該如何續寫新時代的榮光?近期,記者來到綿山之南、涪江之畔採訪,看綿陽如何探尋以科技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之路。

  服務“國之大者”

  “綿陽,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西南科技大學極端條件物質特性實驗室主任唐永建如是説。

  早在“一五”時期,國家就在綿陽佈局了一批重要電子工業項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地處西部內陸腹地的綿陽又成為“三線”建設的主戰場之一。響應國家號召,享有“中國核武心臟”聲譽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搬進了綿陽梓潼縣的大山深處。在其前後,一大批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骨幹企業相繼在綿陽落地生根。

  如今,走進梓潼大山深處的“中國兩彈城”,依然可以看到白色墻壁上留下的醒目標語——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還有“兩彈元勳”鄧稼先題寫的詩句:“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

  伴隨著“紅雲沖天”的驚喜,一窮二白的綿陽在共和國的版圖上異軍突起,初步形成了以軍工電子為核心的工業發展體系,奠定了在軍工科研生産領域的特殊地位。

  進入新時期,綿陽在改革發展中的地位日益顯現。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的重要戰略決策。從那一刻起,綿陽將服務國家戰略與自身發展緊密結合,一路砥礪奮進,逐步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的路子。

  “習近平總書記對綿陽科技城建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對科技城發展寄予殷切期望。遵循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綿陽的改革發展,不僅要面向經濟主戰場,更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助力國家進一步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這是‘國之大者’,是我們必須履行的職責使命。”綿陽市委書記羅增斌説。

  今年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支撐此次載人飛船的諸多“硬科技”中,就有“綿陽製造”。

  “由我們研製的隔離器,將助力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自主交會對接,並促成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為整機在太空中正常工作提供保障。”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所隔離器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

  從雷達到火箭,從“神舟三號”到“天舟二號”,從大飛機到“天問一號”……“綿陽製造”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屢屢建功。談起這些,綿陽市科技局局長劉青川如數家珍,自豪之情溢於言表:“綿陽在核科學技術、空氣動力、鐳射等學科處於世界一流水準,航空發動機研發試驗、航空電源系統、磁性材料與元器件等處於國內領先水準。”

  始終牢記國家使命,積極服務國家戰略,既是綿陽人的共識,更是綿陽人的自覺。要地給地,要人出人,就像戰爭年代支援前線一樣,聞風而動,聽令而行,優化服務,不講價錢。據統計,“十二五”以來,綿陽供地3萬餘畝,拆遷安置群眾3萬餘人,直接投入近100億元、間接投入超400億元,支援1500余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在綿實施。

  在服務保障國家戰略過程中,綿陽因勢利導,加快佈局和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積極培育科技龍頭企業,分層分類建設各類科技服務平臺,努力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在政策支援下,一大批為科研服務的仲介機構勃然而興,加速成長,帶動了以科技服務業為重點的生産性服務業發展。2020年,全市服務業佔GDP比重達到48.6%。

  在眾多科技服務機構中,設在綿陽的國家兩用技術交易中心是最具影響力的平臺。5年來,中心累計整合科技成果3.1萬餘項,滿足企業技術創新需求3000項,聚合各類專家1500人。中心還走出四川,相繼在河北、山東、廣東等地設立了5個分中心;2020年10月,又在重慶市北碚區設立了分中心,服務成渝綿創新“金三角”建設。

  營造創新生態

  作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科技城,綿陽不缺創新決心,更不缺創新資源。實現以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綿陽更需要解決的是,如何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

  近年來,在解決為創新服務的人才、資金、設施這些具有共性的問題上,綿陽作出了有益探索,積累了成功經驗。

  創新人才如何集聚?

  人才是創新之本。但比起東部沿海地區,地處西部內陸的綿陽,在吸引人才方面並無優勢。

  如何補上這塊“短板”?近年來,綿陽市加大了制度創新的力度,相繼出臺了“1+20”人才新政,實施“科技城人才計劃”引人才、“綿州育才計劃”育人才、“國家科研人員激勵計劃”用人才,每年拿出6000萬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逐步形成具有含金量和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體系。

  據統計,近8年來,綿陽累計投入人才發展專項資金近4億元,引進領軍人才397名、創新創業團隊516個。

  人才一靠引進,二靠培養。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近5年來和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培養了12名博士。“我們和13所高校、30余家科研院所共建了針對專業領域的科學實驗室,比如光電資訊、人工智慧等。這樣的共建模式更利於我們進行長期的人員交流和學生培養。”公司科技與戰略發展部部長朱松柏説。

  綿陽深知,只有最大限度地為科技人才“鬆綁解套”,才能激發他們幹事創業的熱情。作為全國首批科研人員激勵計劃試點城市,綿陽大膽推進科技成果産權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員多元化激勵方式、探索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模式……

  “西南科大有3.8萬年輕人,創新的活力就在年輕人身上。綿陽很多大企業是學校董事單位,他們的不少項目是從學校的實驗室走向市場的。”唐永建告訴記者,學校提倡和鼓勵研發課題面向企業、面向市場,明確實行“先確權、後轉化”的成果轉化機制,最大限度地保證職務發明人的個人權益,力促科技成果轉化見實效。

  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綿陽對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我們為員工建了近800套人才公寓,先後引進碩士、博士人才近900名,讓他們來了以後能快速進入科研‘主戰場’。”四川九洲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范付忠告訴記者,為科研人員提供幹事創業的舞臺,是對人才最大的吸引力。作為中國電子資訊競爭力百強企業,九洲集團承擔了國家級重大科技項目150余項,擁有4個國家級科研平臺。

  創新資金如何保障?

  資金鏈是維繫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命脈。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大多因輕資産、無抵押物,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解決企業的這一“痛點”,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扶持。

  2018年10月,全國首個“政府+銀行+平臺”新型科技金融服務産品——“儀器設備貸”在綿陽誕生。

  “這款産品由中國工商銀行綿陽分行提供低利率純信用貸款,綿陽市財政局建立風險池為企業增信兜底,四川大型科學儀器共用平臺提供全鏈條儀器共用服務。”共用平臺運營方、四川中科融創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志強告訴記者,“儀器設備貸”的優勢在於無需抵押、大數據授信、純信用方式放款,最快5個工作日資金就能到賬。

  “2018年,我們公司需要新建一個專用電機檢測平臺,正是通過‘儀器設備貸’獲得了3年期100萬元貸款。”綿陽賽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得到貸款的3家企業之一。公司總經理劉昆明説,對當時發展還很艱難的企業而言,這筆貸款就是“及時雨”。在政策扶持下,公司逐步走出困境,營業收入從2018年的180萬元增長至2020年的1900萬元,並於2020年開始盈利。

  “儀器設備貸”已累計為4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放款4000萬元,而金融“活水”對企業發展的助力遠不止於此。

  作為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全國兩個試點城市之一,綿陽在全國率先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應收賬款融資服務模式:以關聯企業從産業鏈核心龍頭企業獲得的應收賬款為質押進行融資。

  通過加入中徵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中小微企業可以實現線上提交應收賬款相關數據作為抵押憑證,而這個平臺又與供應商管理系統、金融機構信貸系統實現了三方數據自動化傳輸。通過這一套完整的線上融資系統,已累計為354家企業提供貸款資金312.3億元。

  截至今年6月末,綿陽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347.6億元,科技企業貸款戶數1806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149.59億元,授信戶數268戶。

  創新資源如何共用?

  “綿陽有不少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承擔著國家專項計劃的研發任務,為此需要購買一些大型高端儀器,在完成相關任務後,這些儀器卻面臨閒置的問題,但一些中小微企業想用這些儀器卻買不起、用不上。”劉青川介紹,這種各地普遍存在的現象,綿陽已經找到了解決辦法。

  2017年,四川省科學技術廳與綿陽市人民政府合作,在綿陽建立了四川大型科學儀器共用平臺——17共用網。經過幾年的探索發展,如今,這一平臺已經連接了四川100多家科研院所,累計對外開放共用科學儀器6000多套,先後為2400余家企業提供各類服務超過19000余次。

  “盤活分散、低效的創新資源,需要有人當‘紅娘’,這就是我們平臺的定位:針對企業需求建立數據庫,以儀器共用為核心,構建資源跨行業、跨地區開放共用模式。”17共用網負責人説。

  共用平臺開張后,眾多企業循聲而來,綿陽耐特電子實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通過與17共用網對接,公司借助遠在廣東佛山的微宜特電子有限公司設立的實驗室完成了産品可焊性實驗。“全國能做這種實驗的機構不少,而佛山的這家無論是價格還是實驗週期都是最符合我們要求的。”綿陽耐特電子實業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趙宏宇解釋説。

  人盡其才,財盡其用,物暢其流。綿陽著力推進共通共用、共建共用的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有效整合了技術、資本、資訊、人才、科研設施等資源要素。綿陽在科技創新政策上的大膽探索,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肯定。在國務院向全國推廣的三批次56條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經驗中,綿陽就貢獻了9條。

  致力自立自強

  依託雄厚的科技資源,瞄準源頭創新,綿陽加強系統謀劃和前瞻佈局,引導和組織優勢力量下大力氣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術。據統計,“十三五”期間,綿陽累計實施省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650余項,填補了一批國內空白。

  多年來,綿陽專利授權保持20%以上的增速。但不少專利技術並沒有實現産業化,科技的優勢未能轉化為發展的勝勢。

  “過去我們把成果寫成文章,現在成果面向市場、面向企業,與市場主體的聯繫更緊密了,科研團隊創新活力也更足了。”西南科技大學教授常冠軍説。今年5月,他主持研發的一項技術成果轉讓給綿陽當地的四川冠慕思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轉讓收益在學校與成果完成人之間以2:8的比例進行分配。西南科技大學開展的這項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已累計促進33項成果轉移轉化。

  為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綿陽探索形成了一套科技成果對接機制。目前,全市有國省級技術轉移中心11家,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企業91家,創業服務、融資擔保、科技仲介等服務機構更是數以百計。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拿出10多項原創技術放在了綿陽市的轉化平臺上。不僅如此,公司在2000年前後還專門成立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子公司維博電子。

  “立足技術積累、針對市場需求,我們開發了應用於軌道交通和新能源出行的電量隔離感測器,年産值達1億多元,另一項核電站輻射監測産品年産值5000多萬元。”公司副總經理郝雲剛説,公司將在智慧製造領域下功夫,大幅提升科技成果産業化比例。

  在綿陽,類似的科技成果轉化的故事還有很多。麥思威爾科技有限公司與西南科技大學建立聯合實驗室和學生實訓中心,還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共建奈米新材料研發中心。憑藉當地科研資源,成立8年的這家民營企業已發展成四川省規模最大的水性石墨烯塗料生産商,生産的水性石墨烯防腐塗料市場佔有率排名全國前三。

  據統計,近3年,綿陽全市實現技術合同登記額近40億元,近300項科技成果實現轉化。目前,綿陽科技創新綜合水準指數達到74%,高新技術産業化指數達到76.15,均居西部城市前列。

  4月24日,隨著首臺國産醫用迴旋加速器在綿陽市科學城醫院投入使用,發達國家對這一核醫學影像關鍵設備的壟斷從此被打破,我國核醫學事業在自主可控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這標誌著我國核醫學高端裝備自主創新達到新的高度。

  由四川玖誼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産的這一高端醫療裝備,源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技術成果轉化。在玖誼源的生産車間,CEO馬瑞利向記者解釋,醫用迴旋加速器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高端核醫學裝備,既可通過質子束打靶生産醫用同位素,協助PET-CT(正電子發射電腦斷層顯像)進行癌症的早期診斷,也可直接用於癌症的治療。過去,這一高端醫療裝備全部依賴進口。

  十年磨一劍,2017年醫用迴旋加速器核心技術被攻克。經過幾年的中試研發,今年産品正式投入市場。“人民的幸福離不開科技的進步。目前,公司已具備了年産20台醫用迴旋加速器的能力。”馬瑞利説。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近年來,綿陽在自主創新、源頭創新上持續發力。瞄準軍工電子、核技術應用、鐳射、北斗衛星應用等領域,實施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科技項目,加快了高技術産業化進程。中電科九所磁性材料産業園一期等項目建成投産,亞洲最大的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車臺投入使用,核醫療健康産業園啟動建設,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綿陽區域中心獲批成立……

  作為超級電容器(一種新型大容量電池)的電極材料,碳氣凝膠直接影響著超級電容器的性能和生産成本,這一關鍵原材料原來主要靠進口。如今西南科技大學與中鋼集團合作,經過原創性技術攻關,在馬鞍山建成年産30噸的碳氣凝膠生産線。“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源頭創新,對於生産力的提升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西南科技大學科技處處長宋綿新深有感觸地説。

  壯大創新主體

  草銨膦原藥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利爾化學;高阻燃電工聚酯薄膜産品在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50%的東材科技;5G特種連接器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的華豐公司……四川省共有10個全國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産品),其中3個在綿陽,總數四川省第一。

  “作為一家科技型上市公司,能真切感受到這裡的創新氛圍。”東材科技董事長助理、研究院院長周友説。

  從一家“三線”國有企業起步的東材科技,堅持自主創新和協同創新雙輪驅動。2012年,公司斥鉅資投建特種聚酯薄膜生産線,産品主要應用於消費電子、平板顯示、家電等領域,去年凈利潤達到1.7613億元。

  持續投資新項目的勇氣從何而來?周友回答,一是因為綿陽空氣動力研究所、中國航發燃氣渦輪研究院等當地科研院所在技術和設備上給予了巨大支援;二是川渝地區已成為顯示産業熱土,京東方、惠科等行業巨頭相繼在綿陽落戶,讓東材科技敢於“押注”顯示行業的未來。

  “企業一頭連著科研,一頭連著市場,是最活躍的創新主體。推動高品質發展,關鍵在於不斷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綿陽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蘭勁説,綿陽經開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政策支援,5年間新增市場主體15400余個,園區經濟體量節節攀升,形成了産城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為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綿陽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形成大中小企業協作配套的企業創新發展格局,著力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整合創新能力強、引領重要産業發展的創新型企業,促使創新主體不斷聚合、創新活力不斷激發。

  “創新早已融入每一位員工的血液裏。”愛聯科技副總經理馮毅説。這家僅成立4年的公司,如今已發展成為月産模組1200萬片的中國重要的物聯網模組及系統整合研發和製造基地。

  截至2020年底,綿陽全市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27.96%,居四川省第一位;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375家、瞪羚企業10家,均居全省第二位;高新技術企業446家,産業化指數達到76.15%,主營業務實現1973億元。

  總投資465億元的綿陽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是綿陽迄今為止投資額最大的單體工業投資項目,也是京東方在全國佈局的第二條柔性顯示生産線。

  京東方的到來,為綿陽産業轉型升級貢獻了力量——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10余家,與川渝地區50余家配套企業建立合作關係,持續帶動周邊配套企業。

  緊盯科技含量高、清潔低碳、創新能力強、市場前景廣的優質項目,綿陽按照産業發展規劃,在重點産業的“引進”和“落地”上下功夫。“十三五”期間,綿陽累計引進5億元以上重大項目83個。隨著京東方、惠科、威馬等重大産業項目相繼落地,有力促進了産業結構優化,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園區是産業集聚的平臺。對標新發展理念,園區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問題。“為盤活存量增效益,我們啟動了‘清理閒置、促進建設’行動,5年來累計盤活低效閒置用地2000余畝、閒置廠房49萬餘平方米,引進項目約90個,新增投資近72億元。園區建成區單位面積投入強度達到208萬元/畝,産出強度達到239萬元/畝。”綿陽安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蔡曉玲説。

  在“清閒促建”行動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鴻永盛模塑有限公司落戶安州工業園區,項目的落地吸引了一批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助力安州區打造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産業功能區,優化了50平方公里的空間佈局。

  加快載體建設、加速産業集聚,綿陽正在全力推動産業向技術鏈、産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産業集群。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13戶,形成了60多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點創新産品,為高品質發展積聚了強大動能。

  打造科創高地

  2020年是中國(綿陽)科技城建設20週年。三組數據折射出20年來綿陽積攢下的雄厚科研“家底”:

  截至2020年底,綿陽擁有國家級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15所,兩院院士28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800多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3.7萬;

  “十一五”以來,綿陽累計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64項,居全國地級市之首;

  “十三五”期間,綿陽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始終保持在6.5%以上。在世界範圍內,也只有以色列和韓國超過4%。

  得益於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持續實施,綿陽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創新主體不斷聚集,經濟增長動能強勁。2020年,綿陽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地區生産總值實現3010億元,比上年增長4.4%,成為四川省除成都外首個邁上3000億元臺階的市州。在爭當全省經濟副中心的競爭中,綿陽實現了“關鍵一躍”,佔據了有利位置。

  2020年也是綿陽建市35週年。與建市時的1985年相比,綿陽GDP增長了107.3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了54.9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131.9倍、城鎮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了56.3倍和53倍,實現了從西部小縣到四川第二大經濟體、成渝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的巨變。

  然而,輝煌屬於過去,未來充滿挑戰。進入新發展階段,綿陽在科技創新上也面臨不少新難題: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還不突出,科技成果轉化孵化效能不夠高,協同創新渠道有待進一步暢通……

  面向未來,如何堅持創新驅動、走好高品質發展之路?綿陽人在思考。

  “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準確把握綿陽科技城在新形勢下的使命和目標定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形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創新高地,探索打造區域科技創新先行示範區的路徑。”2020年9月,綿陽科技城建設部際協調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在綿陽召開,為新時代的綿陽在全國創新版圖中找準了位置,規劃了航向。

  2020年11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高水準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鼓勵大院大所發展孵化器、産業園,推動空氣動力技術、核技術等再研發和在周邊地區轉化。”

  落實中央部署,四川省將綿陽科技城作為全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載體,出臺了《關於推進中國(綿陽)科技城加快發展的意見》,從簡政放權、産業發展、城市建設等六個方面明確20項支援政策事項,給予綿陽科技城最大程度支援。

  “成都、重慶,在科技能力、人才集聚方面擁有優勢,綿陽在國防軍工科研方面擁有自己的優勢。”劉青川認為,三地聯手打造成渝綿“創新金三角”,對於綿陽來説是個難得的機遇,必鬚髮揮優勢,乘勢而上,主動融入區域創新體系,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潮涌涪江,形勢逼人。3月底,綿陽125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達471.5億元。其中,總投資約30億元的鐳射産業基地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完全自主可控的鐳射裝備製造基地;中國(綿陽)科技城先進技術研究院今年年底有望掛牌運營;在綿陽市區北部,總面積396平方公里的科技城新區掛牌成立,目標是到2035年打造創新新引擎、産業新高地、城市新空間……

  “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綿陽在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凸顯。我們要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中國(綿陽)科技城科技創新先行示範區建設,持續壯大戰略科技力量,努力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佈局地,成為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試驗田,成為建設區域性創新高地的重要力量。”在綿陽市委中心組學習會上,市委書記羅增斌的一席話道出了綿陽人的心聲與信心。

  先行示範,使命在肩。征程再啟,未來可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張曙紅 鐘華林 朱文娟 陳瑩瑩 沈 慧 劉 暢 執筆:陳瑩瑩 沈 慧 劉 暢)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