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力繪就阿佤山美麗新畫卷

2021-08-22 18:01: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新華社昆明8月21日電 題:奮力繪就阿佤山美麗新畫卷

  新華社記者吉哲鵬、嚴勇

  “讀了來信,了解到脫貧攻堅給阿佤山帶來的深刻變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黨、心向國家的真摯感情,我很欣慰。”

  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邊境村的老支書們回信,勉勵他們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

  這封來自北京的信函,送來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美好祝福以及對邊疆群眾的深情掛念,讓阿佤山沸騰了!當地幹部群眾表示,將牢記總書記囑託,感恩奮進新征程,唱響新時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雲南省滄源縣班洪鄉班洪村下班壩組風貌(8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20日上午,在滄源縣班洪鄉班洪村下班壩組,竹林間的一棟棟佤族特色民居錯落有致,村中幾棵大榕樹圍出一片空地,佤族群眾身著節日盛裝聚在一起,臉上洋溢著笑容。

  雲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鄭重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宣讀完畢,現場群眾齊聲歡呼,佤族青年擊響木鼓,男女老少唱起《阿佤人民唱新歌》,抒發他們心向黨、心向國家的真摯感情,歡歌笑語回蕩在青山綠水間。

  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滄源縣是全國最大的佤族聚居縣,有著山青、水綠、竹翠、景美的生態名片。但由於山高水阻、交通閉塞等原因,滄源佤族人民曾長期處於深度貧困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加快脫貧攻堅步伐,貧困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學等都有了保障。到2019年底,該縣67個貧困村、4萬多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近日,滄源縣班洪鄉、班老鄉9個邊境村的10位老支書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佤族人民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的情況,表達了世世代代跟著共産黨走、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的堅定決心。

  71歲的岩翁是寫信的老支書之一。山間新建的觀光棧道,村裏的蜂蜜加工廠,家中的抽水馬桶……盤點這些新鮮事物,他非常感慨:“過去我們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爛泥路,一年四季都是半飽飯。現在村裏的樓房蓋起來,轎車開起來,日子越來越好過!”

  千年貧困已成為歷史,阿佤山的變化翻天覆地。

  孩子們在學校吃上營養餐,一批批大學生走出了阿佤山,滄源縣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4年的7.9年提高至2018年的9.1年;

  滄源佤山機場建成通航,全縣通車總里程較“十二五”翻一倍,農村公路硬化率走在全省前列,即將進入高速時代;

  村村寨寨有衛生室,人人都有醫保,佤族同胞看病不再難……

  滄源縣委書記楊志廳説,在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基礎上,滄源以“人畜分離、建廁改灶、種花種菜”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被表彰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如今的阿佤山,村村寨寨美如畫,各族群眾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寬闊。

  8月20日,雲南省滄源縣班洪鄉班洪村下班壩組的村民在採茶(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邊疆人民心向黨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説,“你們都是老支書,長期在邊境地區工作生活,更懂得邊民富、邊疆穩的意義。”

  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班洪鄉、班老鄉9個邊境村的三翁、三貴、俄松、三木嘎、尼紅、賽金、岩翁、岩團、三木水、岩板10名老支書,他們中有人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有人任職長達30餘年。

  “群雁高飛頭雁領,船載萬斤靠舵人”。在阿佤山巨變背後,這些老支書和長期紮根邊疆的黨員幹部是帶領群眾守邊固邊、脫貧致富和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心骨、領頭雁。

  上世紀八十年代,岩翁就擔任班洪鄉班洪村黨支部書記,直到2016年才退下來。期間,以他為代表的黨員發揮帶頭示範作用,領著群眾修路、通水、幹産業,不斷推動山鄉發展。

  2016年,38歲的賽茸接過岩翁的“接力棒”,擔任班洪村黨支部書記。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謀劃如何讓下班壩組的29戶建檔立卡戶脫貧。

  在上級黨委政府支援下,賽茸帶領群眾發力鄉村旅遊,在下班壩組建設棧道、觀景臺等設施,打造庭院微景觀,開辦全鄉第一個蜂蜜加工廠,農戶住的、種的、養的都成了風景,鄉村發展有了旺盛的生命力。2019年,下班壩組29戶貧困戶順利脫貧。

  2019年,班洪村還成立鄉村旅遊農民專業合作社,去年旅遊綜合收入達230萬元。不久前,該村296戶農戶作為入股股東,拿到了合作社的30余萬元現金分紅。

  “我今年分紅拿了1000多元。村支書帶好頭,我們的日子比蜜甜!”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村民楊文新説。

  近年來,滄源以黨建統領經濟發展、産業建設、強邊固防、民族團結等各項工作,奏響群眾生活的幸福樂章。

  在中緬邊境的芒卡鎮白岩村,界務員周國文50年如一日守邊護邊,成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用堅守詮釋了一名共産黨員對黨和國家的無限忠誠。

  在單甲鄉安也村,受東航集團委派到安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梅藝寶以加強支部建設為發力點,在一年內將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從3萬元增加到200萬元以上。

  從“沿邊小康村”“美麗鄉村”到“美麗縣城”建設……阿佤山舊貌換新顏,成為“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的生動寫照。

  現場聆聽總書記回信後,岩翁説:“我們很高興,也很激動,請總書記、黨中央放心,我們永遠聽黨話,跟黨走,搞好民族團結,搞好邊疆建設,守好我們的國土。”

  8月20日,雲南省滄源縣班洪鄉班洪村村民在採茶。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繪就阿佤山新畫卷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首反映佤族人民在共産黨領導下獲得新生、當家做主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火遍大江南北。

  從告別原始社會生活,到整族擺脫貧困、實現第二次“千年跨越”,阿佤山巨變再一次折射黨心民心聚力之偉。

  “希望你們繼續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唱響新時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正匯聚起實幹苦幹的磅薄力量。

  走進阿佤山,到處是潔凈美麗的村莊,到處是幹部群眾大幹産業的身影,到處是加速建設美麗家鄉的生動場面。

  “今後我們要把産業做得興興旺旺,把綠水青山保護好,把邊境線守得牢牢實實,把幸福生活過得紅紅火火!”賽茸説。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下班壩組,“班洪四大嫂”飯店分店外墻上的標語格外醒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班洪飯店四位大嫂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跡在全國引起轟動。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支援下,“班洪四大嫂”飯店不僅恢復運營,還開了多家分店,許多遊客慕名而來。

  “脫貧攻堅對阿佤山最大的影響之一,就是改變了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激發了大家過上好日子的信心與決心。滄源提前一年實現脫貧摘帽就是例證。”滄源縣縣長周平説。

  脫貧是邁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邊民富方能邊疆穩。

  滄源將立足原生態佤族文化、生態資源和沿邊開放三大優勢,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綠色産業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産業提升等五大行動,積極探索邊疆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新路子。

  滄源縣佤族群眾素有愛國守邊的光榮傳統。疫情發生以來,71歲的班老鄉下班老村老支書賽金長期堅守在邊境疫情防控一線。

  “天氣炎熱、蚊蟲叮咬都不算什麼,作為一名共産黨員,我要把邊境的一草一木都守好,把愛黨愛國愛家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傳下去!”賽金説。

  新征程上,邊疆各族兒女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奮力繪就阿佤山美麗新畫卷!

  8月20日,雲南省滄源縣班洪鄉班洪村村民在炒茶。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8月20日,雲南省滄源縣班洪鄉班洪村的佤族群眾身穿節日盛裝,敲響佤族木鼓。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