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清朗未成年人網路環境 對網路“三俗”要零容忍

2021-08-13 08:5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對網路“三俗”要零容忍(清朗未成年人網路環境②)

  本報記者 祝佳祺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3日 第 14 版)

  核心閱讀

  網際網路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獲取資訊的重要來源,然而,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資訊也隨之而來。未成年人心智尚不健全,對不良內容缺乏鑒別力。對可能危害未成年人的網路不良內容尤須“零容忍”,不能讓網路“三俗”污染孩子純潔的眼睛和心靈。

  當前,青少年已逐漸成為網路文化重要的消費主體和網路文化的生産者、傳播者。《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未成年網民達1.83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94.9%,我國未成年網民日益呈現低齡化的趨勢。青少年使用網路獲取資訊、拓寬視野、豐富生活,同時,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資訊也可能進入他們的視線,影響身心健康。

  近期,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路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針對直播、短視頻平臺涉未成年人問題,嚴禁16歲以下未成年人出鏡直播,嚴肅查處炒作“網紅兒童”行為,禁止誘導未成年人打賞行為,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樂、賣慘“審醜”等現象對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導向。堅決清理散佈暴力血腥、暗黑恐怖、教唆犯罪等內容視頻。

  不良內容危害大

  易受誘導、盲目效倣、沉迷深陷

  主播搭訕、誘導打賞……視頻直播平臺的一些機制和內容,會對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導向。

  2019年,家住成都的11歲兒童小偉迷上了遊戲直播。在直播間,打賞越多的網友得到的關注越多,為獲得主播更多關注,小偉用爺爺的退休金先後打賞了4萬元。而此類行為發生後的實際維權往往很難。“網路交易在虛擬情境下發生,監護人難以了解真實情況,退款索賠較為困難。”廣西東方意遠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宋思麒説。

  “3歲66斤胖妹……馬上突破100斤”這則視頻的配文出自女孩的母親,視頻主人公是一個名叫“佩琪”的3歲女孩。在其過往視頻裏,“佩琪”大多都在胡吃海塞各種油膩食物,而這些視頻都有很高的播放量,其中最高的一條播放量超55萬次。

  “看直播中扭扭身體、賣慘賣醜收入就比上班族還高,孩子就吵著説要當主播。”在某論壇上,一名家長的發言引發了不少網友擔憂。

  “畫面及音效恐怖陰暗,存在大量暴力畫面,我家孩子自從迷上這款遊戲以後,精神萎靡、情緒暴躁。”這是一名家長在網上的留言,直指網路不良內容。

  在虛擬世界中,未成年人不僅可能成為“三俗”內容的受害者,也可能成為傳播者和助推者。2020年,因為個人矛盾,初中生楊某糾集多人對同學金某拳打腳踢,並拍攝了帶有人身侮辱內容的視頻上傳至微信群,引起十余人圍觀,此後這些視頻迅速擴散至多人微信朋友圈,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未成年人心智尚不健全,對不良內容缺乏鑒別力,又容易模倣。”廣西大學大學生心理研究所所長楊國新指出,網路不良內容對未成年人心理、行為的影響不可小覷。

  整治亂象齊發力

  落實法律法規、開展專項行動、建立常態機制

  近年來,一種被稱為“祖安文化”的髒話罵人行為在一些遊戲社區、社交媒體、視頻平臺等擴散開來,辨別能力不強的未成年人深受其害。

  “不但要整治社會上的流氓,也要整治網上的流氓!”一名網友這樣形容整治網路“三俗”內容的迫切性。

  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我國法律法規對未成年人網路保護工作做出明確規定。例如,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六十六條規定,網信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未成年人網路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依法懲處利用網路從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動,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網路環境。第七十四條規定,網路産品和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誘導其沉迷的産品和服務。網路遊戲、網路直播、網路音視頻、網路社交等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許可權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與此同時,圍繞網路“三俗”的專項整治行動不斷開展。今年2月,文化和旅遊部在全國範圍內重點檢查網路文化市場低俗庸俗媚俗、炫富拜金、危害社會公德等禁止內容問題。7月啟動的“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路環境整治”專項行動,聚焦解決包括直播、短視頻平臺涉未成年人問題,防沉迷系統和“青少年模式”效能發揮不足問題等在內的7類網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問題,要求對於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問題保持“零容忍”態度,各網站平臺要積極履行主體責任。針對今年年初在廣西出現的“網紅村”低俗惡俗炒作問題,廣西網信辦與廣西文化和旅遊廳齊抓共管,約談主播,吊銷封號,做好執法普法。

  除專項整治外,各地還陸續建立了常態化整治機制,同時大力推廣社會監督舉報平臺,強化未成年人個人資訊網路保護。今年3月,浙江省杭州網際網路法院辦結全國首例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強化未成年人個人資訊網路保護。今年7月,河北等地陸續開通未成年人網上有害資訊專項舉報電話,開展涉未成年人網上有害資訊專項舉報受理工作。近3年來,廣西網信辦共清理低俗、庸俗、媚俗有害資訊1600余條,關閉傳播淫穢色情資訊的網站平臺(公眾賬號)121個。

  完善對策防反彈

  網上網下聯動、整合監管力量、加強關心引導

  減少網路“三俗”內容對未成年人的負面影響,不但需要做好網路不良內容的預防、監管、整治工作,還需做好未成年人的引導、教育、關愛工作。做到網上網下聯動,“清網”“育人”雙管齊下。

  “網路經營不受時間地域限制,監管存在一定難度。有些網路違法違規實施主體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遮罩某個區域IP的訪問行為,使執法人員無法監測到網站的違法違規行為。”廣西文化和旅遊廳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監督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黃慶鋒説,一方面,網路不良資訊傳播隱蔽性高,平臺運營者流動性大;另一方面,網路執法人員數量不足,涉未成年人有害資訊研判處置工作能力有待提高,進一步提升、整合監管整治的力量和技術必不可少。

  “有關行政部門應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工作人員對有害資訊的研判處置能力,在重點領域加大人員投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自治區網信辦主任金化倫建議,應加強動態網路巡查監管,提升技術手段對違法違規內容進行事前攔截、遮罩。監管部門適時開展專項督查,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並視情況組織“回頭看”,防止問題反彈反覆。

  在營造清朗網路空間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未成年人的引導、教育、關愛。對不良網路內容的認識不足是未成年人參與傳播和製作不良網路內容的主要原因。增強打擊網路“三俗”的教育宣傳力度,正面宣傳引導合理健康上網,加強未成年人網路思想道德建設,提升未成年人及監護人的法治觀念和維權意識。

  為何有的未成年人會在直播間大額打賞?“直播間打賞能獲得來自主播和觀眾的即時正反饋,未成年人辨別力不強,容易被誤導,衝動消費。”楊國新説:“家長應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學校也需要建立多元的價值評價體系,開展多樣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為孩子提供更多自我實現的平臺。”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