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航太情滿暖香江——航太專家訪港紀實

2021-06-26 22:05: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獅子山下,香江之畔。在迎接建黨百年和香港回歸24週年之際,從6月22日至26日,一批特殊客人到訪香港。

  他們是來自神舟、長征、北斗、嫦娥等國家重大航太項目的重量級專家。他們中,有精神矍鑠的老院士,有正值壯年的總設計師,有活力十足的生力軍。

  別開生面的講座、精彩紛呈的對話,香港同胞在與航太專家們一場場交流中,感受著祖國航太事業發展的偉大,激發出愛國奮進的力量。

  (小標題)香江畔的“航太熱”

  滿滿的行程中,兩位白髮老者的演講格外引人注目——8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8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雖然年事已高,他們仍主動請纓、赴港交流。

  “最高尚、最偉大的愛,就是愛國家。”

  “要學會做人、做事、做學問;要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

  ……

  在香港的日子裏,兩位老院士敞開心扉、妙語連珠,所到之處,皆是滿堂喝彩。

  神舟飛天、北斗組網、嫦娥探月、天問探火,中國航太的纍纍碩果,引得參加活動的香港學生和市民讚不絕口。是什麼,如此吸引著他們?

  65年來,中國航太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用實際行動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績。

  在香港大學,龍樂豪院士為大家展示了一張中國航太跨越的精神圖譜。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太精神,到新時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一個個烙印,標注著中國航太特有的精神力量。

  “顆顆螺釘連著航太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龍樂豪由衷感慨,中國航太取得成就的法寶,就是航太精神;航太精神中,愛國是精髓、奉獻是主旨、自主是根本、協同是支柱、攀登是追求。

  以“火星人”自稱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是新一代中國航太人的代表。在他看來,天問一號任務的圓滿成功不是偶然,是中國航太發展的必然。

  “中國航太60多年積澱的技術基礎、物質基礎、人才基礎和精神財富,讓我們隨著夢想的實現而成長。”孫澤洲説。

  (小標題)掌聲是共同的心聲

  “這些科學家才是真正該追的星!”這是連日來航太專家所到之處,香港市民最多的一句感慨。

  14歲的中學生淩悅儀與多位同學相約,參加了24日上午龍樂豪、孫澤洲在香港大學的講座。兩場講座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航太人克服了不少困難、解決了很多問題,終於令天問一號探火成功。

  “聽完講座,我覺得現在祖國航太的發展真的很厲害,希望過幾年可以聽到更多喜訊。”淩悅儀説。

  27歲的楊喬然聽講座時,不時提筆記錄。他分享體會時説:“了解到很多原來不了解的東西,長了不少見識。雖然和我的專業相關性不大,但多了解知識絕對是多多益善。”

  在皇仁書院,當88歲的戚發軔院士走進禮堂時,全場起立鼓掌。長逾一分鐘的掌聲是在場數百位學子共同的心聲。這場講座,不但禮堂內坐得滿滿噹噹,還有不少師生線上觀看講座直播。

  與禮堂內的掌聲相呼應的,是網際網路上無數網友發自肺腑的感言:“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愛這個國家的每一寸熱土。”關於航太的驕傲和自豪在傳遞,關於祖國的熱愛和祝福在傳遞。

  月宮取寶、月軌對接、太空投遞……作為21世紀人類首次月球採樣返回,嫦娥五號任務中的艱辛與坎坷,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感觸最深:“關鍵時刻,總是理想和信念支撐我們走了下去。”

  在與香港科研工作者合作探月項目的過程中,胡浩更感受到了他們在科研方面的特長和能力。

  “他們信念堅定、勇於承擔,遇到困難時不是躲避,而是想各種辦法去解決困難和問題,展現出認真負責的專業精神。”胡浩説。

  全球100強大學,這裡就有5所;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在此設立;與中國科學院共建了22所聯合實驗室,涵蓋多個研發領域……香港,擁有雄厚的科研基礎實力,一直在不同科技領域為國家作出貢獻。

  “通過科學家的講座,相信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能更真切地了解航太精神,提升對國家的自豪感和歸屬感。”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説。

  “航太專家團隊來港交流,就是為了激勵香港青年學子樹立星辰大海的科學夢想和自立自強的創新自信,讓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少年愛科學愛航太,進一步提升國家認同感,增強家國情懷。”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黨委書記趙小津説。

  (小標題)攜手走向“星辰大海”

  航太在香港,有著非凡意義。香港特別行政區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正是祖國用返回式衛星搭載後贈送給香港特區政府的。

  23日在香港理工大學會見活動後的拍照儀式上,戚發軔院士特地將參與嫦娥、天問等工程的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容啟亮拉到身邊,緊緊握住他的手。兩人牽著手直到合影結束。

  “嫦娥五號探月、天問一號探火,我們都很榮幸參與了。”容啟亮介紹,團隊研發的裝置,幫助嫦娥五號成功完成了月表採樣返回任務;為天問一號任務研製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為探測器著陸火星提供了支援。

  在不到3年內要完成交付,各個環節不能出紕漏。容啟亮團隊曾輾轉嚴寒的蘭州、長春等多地,來不及休息就立即進入實驗室跟進試驗進度,最緊張時,一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

  還有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吳波團隊,協助航太科技集團五院開展了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和天問一號著陸區地形地貌分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這次赴港交流的團隊中,來自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的王婧雨、李龍等5名優秀青年代表,也與香港高校開展過合作,或有在港學習經歷。

  “希望新時代北斗精神可為你們導航指路,規劃人生方向,未來以成就奉獻國家!”在回答提問時,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寄語香港學子珍惜當下的學習機會,勇於探索。

  “有志青年不論專業出身。哪怕是文科生,也非常歡迎你們加入航太事業,在不同崗位上發揮所長、服務國家。”在講座中,被譽為“嫦娥女神”的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勉勵香港青少年腳踏實地、努力學習,不斷創新、勇敢追夢,成為國家航太事業道路上的熠熠星光。

  “在航太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上,我們希望並歡迎與香港科研團隊繼續攜手、加強合作,一同見證和推動中國航太走向‘星辰大海’的光輝,為人類航太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企業文化部部長王亞軍説。(記者胡喆、周文其、王茜)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