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路媒體革命老區行】紅色記憶的深山裏,有一段感人的軍民情誼

2021-06-21 08: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6月21日德化訊 (記者 尹賽楠)六月的坂裏,陽光明媚,萬物欣榮,紅色的土地上孕育著無限生機與希望。6月20日,跟隨“網路媒體革命老區行”(福建站)採訪團的腳步,記者來到了位於德化縣水口鎮的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往昔那段崢嶸歲月,在我們眼中徐徐展開……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台灣網 尹賽楠 攝)

  驅車從德化縣城出發,採訪團沿著203省道一路前行,山路崎嶇,溝壑縱橫,地勢之險要,讓採訪團中的每位記者都“感觸頗深”。也正因如此,才讓這裡成為抗日戰爭時期“南方戰略支點”的一個中心。

  1943年至1944年,中國抗日戰爭從相持階段進入到反攻階段。國民黨頑固派無視中華民族利益,于1943年秋天對閩北革命根據地發起進攻。當時,身在閩北的中共福建省委為擺脫困境,遵照黨中央關於“隱蔽精幹”的重要指示,決定南遷至德化坂裏。1944年春天,在打通了地下交通線的基礎上,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和閩中特委機關陸續從永泰轉移到德化坂裏的牛寮溝,並建立起以坂裏為中心的全省抗日反頑指揮中心。

老遊擊隊隊員陳存聰向記者講述革命故事。(台灣網 尹賽楠 攝)

  “那時候的坂裏,除了隱蔽深林、地處閩中要塞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外,全村只有22戶、90多人。”今年87歲的老遊擊隊隊員陳存聰告訴記者,作為開展隱蔽鬥爭之處,坂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坂裏期間,福建省委機關繼續整風學習,開展革命氣節教育,先後在牛寮溝搭蓋起了18座竹棚,開設了2個練兵場,架起了無線電通訊等,人數最多時,曾達到100多人,比村民人數還多。隨著活動的公開化,為省委機關安全計,坂裏群眾也愈加提高了革命警惕性。

  “當時村裏為了保守秘密,掩護省委機關同志的安全,全村22戶,一戶出一個人聚在一起,歃血為盟。”説到這裡,記者注意到,陳存聰黝黑的面容裏滿是自豪。這看似“江湖氣”的做法,卻將黨和人民骨肉相連、魚水情深的濃情厚意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正是基於此,福建省委機關在坂裏駐紮期間,從未損失一兵一彈。

採訪團在中共福建省委舊址陳列館內聆聽講解。(台灣網 尹賽楠 攝)

  走進陳列館的陳列大廳,裏面擺放的每一張照片,每一件革命遺物,都清晰記錄著當年革命先輩們出生入死、英勇奮鬥的崢嶸歲月,再現了當年福建省委機關在德化坂裏的鬥爭歷史和德化革命的烽火征程,緬懷先烈,教育後人。

  “這裡是泉州唯一一處省委舊址,福建省著名的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是泉州市第三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福建省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水口鎮政府講解員趙可心告訴記者,陳列館自開館以來,每年都會吸引大批黨員、群眾以及中小學生來此瞻仰,追慕先烈英風,接受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

  吃水不忘挖井人。黨的百年曆史,就是一部踐行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援,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把14億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薄力量。

青山環繞下的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7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坂裏,山清水秀,一派祥和……(完)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