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網路媒體走轉改】移民、電商、工業園 三看于都革命老區新面貌

2016年08月26日 10:39:3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8月26日南昌訊 (記者 李傑)曾經的革命老區現在什麼樣子?一棟棟漂亮的白色小樓掩映在離縣城不遠的綠地之中,這些“鄉間別墅”的房主是曾住在偏鄉僻壤窮得連娶親都困難的新移民;集電子辦公、物流配送、員工培訓、産品展示于一體的商業園區,是正在試點的農村淘寶電商服務基地;世界先進的加工流水線上正在生産福特、寶馬等汽車配套的變速器和齒輪産品,這是于都工業園區裏一家企業的掠影……8月23日,“長征路上奔小康”記者團一行來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于都縣,感受革命老區的新變化。

陳佛生記錄的光伏發電收入

陳佛生記錄的光伏發電收入。(台灣網 李傑 攝)

  搬遷、致富同時兼顧解決移民後顧之憂

  “以前家裏住著破爛的土坯房,兒子找對象都難,女方到家裏一看房子就走了;自從搬進了新家小樓,31歲的兒子進縣城打工後很快找到了對象,如今又抱上了漂亮的孫女,我心裏整天都是高興的,這一切都要感謝黨和政府!”江西于都縣羅坳鎮大橋移民新村的陳佛生這樣對記者説,自從政府實施搬遷扶貧政策,63歲的他徹底解決了兒子結婚、搬進新家這兩件大事,幸福洋溢在臉上。

  羅坳鎮大橋古嶂移民新村位於磨刀石水庫旁,依山傍水而建,距縣城僅有4公里,距國道1.5公里,近年來,于都縣實施移民搬遷扶貧,2013年7月啟動建設的大橋移民新村就是其中一個代表項目,佔地約70畝,目前移民安置160戶,這裡面住著大橋古嶂區整體搬遷的村民和周邊部分深山區移民。

  移民新村的村主任溫八月告訴記者,古嶂區是整村移民,村民原先居住在半山腰上,環境惡劣,地勢險峻,原先住的地方冬天缺水,夏天雨水多,常有山體滑坡,出門出不去,小孩上學都發愁,當地甚至流傳“好牛不耕古嶂田,有女不嫁古嶂人”的説法。搬遷後,家家住進二層的小樓,寬敞明亮,村裏的路面是清一色的水泥地,除了水、電入戶,村裏還設置了圖書室、棋牌室、健身場,還開通了公交車,十幾分鐘就可以到縣城。

  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之後,最重要的是如何解決新移民的收入來源問題,羅坳鎮黨委書記謝榮生告訴記者,為了解決村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搬得出、穩得住、富得起”,于都縣政府和當地農行合作,通過財政貼息,為每戶貸款安裝5000瓦的光伏電站。每戶村民房頂上都安裝了一排排的光伏發電板,發電後賣給國家電網,就能一年收入5000元左右。

  村民陳佛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候,拿出了一個自己記賬的本子,上面詳細記錄了每月光伏發電的日期、天氣情況和發電量,去年一年他家賣電收入合計5052元,他告訴記者,原先種田每年最多收入也就2000多元,到了這裡,兒子兒媳到附近縣裏打工,每年收入幾萬元,老伴出去合作社或者縣裏打打零工,每年也有萬把塊錢的收入,這在幾年前,他連想都不敢想。

  從移民最關切的問題著眼,于都縣始終把移民的脫貧致富作為工作重點,採取了多項舉措:除了光伏産業扶貧外,還成立了贛龍百香果專業合作社,村民可以通過土地入股、合作社打工方式增加收入;依託社區培訓中心組織開展技能培訓,讓每一個勞動力掌握一技之長,增強致富本領;優先安排移民戶到縣城工業園、羅坳工業小區企業就業,或優先雇用到當地農林企業務工。積極開展資訊諮詢、信貸聯繫等,扶持移民自主創業。

  于都是國家扶貧重點縣和羅霄山扶貧攻堅片區縣,通過移民搬遷扶貧、産業扶貧、結對幫扶等,全縣已經有3.8萬貧困人口摘除“貧困帽”,共用經濟發展成果。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