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通訊:“粽”裏尋芳“銀發”靚 “雲上帶貨”遠近香

2021-06-09 14:4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成都6月8日電 題:“粽”裏尋芳“銀發”靚 “雲上帶貨”遠近香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三張擂臺一字排開,小桌上糯米、箬葉堆積如山,鑼鼓聲中,多位身貼號牌的包粽達人輪流上臺大炫絕活……8日上午,一場特殊的包粽大賽在成都市馬鞍東路舉行。“我以為自己半分鐘包一個粽子的手法夠嫺熟了,沒想到民間還有高手。”看著一位選手在2分鐘比賽時間內包好8個大粽子,69歲的參賽選手余素明頗為感慨。

  馬鞍東路每逢端午便熱鬧的傳統由來已久,因為這裡有一個當地人更熟知的稱呼——“粽子一條街”。今天是馬鞍東路首次舉辦包粽大賽,參賽選手多為余素明這樣的退休婆婆。偶有男士試圖在擂臺一展身手,但大多因手忙腳亂而匆忙下臺。

  這片由“半邊天”撐起的“粽子江湖”,各類粽子鋪一眼望不到頭,而隨著她們成為“銀發族”,馬鞍東路當下就自然主打起“太婆”“婆婆”招牌,每塊店招都藏著一段獨家粽香回憶。

  作為“粽子一條街”的“開街太婆”,82歲的楊國珍並未下場參戰,而是在自家粽子鋪指導孫女包制四川傳統“尖尖粽”。她向記者描述道,上世紀八十年代,4位退休女工在此支起粽子攤,補貼家用,後來越來越多的退休、待崗、下崗女工加入其中。近年來,小街從不足百米延長至上千米的同時,各色粽子也借助網際網路千里飄香。

  麻辣火鍋粽、養生八寶粽、藤椒鮮肉粽、臺式滷肉粽、板栗蛋黃粽、紅豆蜜棗粽……漫步“粽子一條街”,琳瑯粽子迷人眼,婆婆們巧手之下,不僅網路鹹甜粽子之爭在此達成“世紀大和解”,傳統舊滋味與新式潮流亦相融共生。

  在一塊“炫酷源於挑戰味蕾”的醒目廣告旁,身著傳統旗袍的店主楊代秀正為顧客打包新鮮出爐的冬陰功粽、羅勒粽、照燒粽。“如今實地來街上買粽子的大多數是幾十年的老面孔,我們都在想辦法,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年過六旬的楊代秀笑言,自己從去年便開始瞄準年輕人研發新品種粽子,沒想到不少老客戶也願意嘗鮮。

  雖然小街人氣較之往年有稍許下滑,但隨著網路、冷鏈、快遞物流業發展,多家粽子鋪的忙碌更勝往昔。今年端午節前,“馬婆婆粽子鋪”三代人齊上陣,96歲的馬婆婆坐鎮店門,兒子女兒包粽、煮粽、打包,“粽三代”們則負責“雲上帶貨”。

  “越臨近端午節,越是忙碌,三班倒是常事,煮粽子的火就沒有熄過。”馬婆婆的大女兒馬勇正準備將一位母親寄給韓國留學女兒的粽子抽真空裝箱,這時手機提示音響起,內蒙古的訂單又來了。

  “粽子一條街”通常從端午節前20天左右開街,端午節後再重歸平靜。74歲的肖幼浪自退休後,已連續13年每年端午節前來“粽子一條街”的黨員服務隊擔任志願者。身著醒目紅色背心的她爽朗笑道,最初服務隊的工作主要是監督商家衛生、收集消費者建議、投訴,近年來常有攝影愛好者、短視頻創作者和直播達人來此創作,服務隊還增加了為他們提供諮詢的工作。

  一家主打雞湯鮮肉粽的粽子鋪裏,數名大學生正圍在清洗粽葉的婆婆旁拍攝、採訪。“《節目主持實踐課》老師佈置了訪談節目的作業,剛好端午節快到了,我們想通過這條小街展現中國傳統民俗。”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大二女生楊妙説,雖然團隊做了三天功課才來到這裡,但是小街的發展還是讓他們驚訝。“沒想到這裡不僅粽子遠銷多地,粽子原材料也來自於五湖四海,感覺特別有意思。”

  離開馬鞍東路已臨近午時,尋味而來的食客漸多,小街深處,粽味愈發濃了。(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