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

2021-06-07 09:37: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5月31日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之際,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對於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國歷史巨變支撐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100年前,中國共産黨一經成立,便自覺地意識到“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黨經過艱辛探索,逐步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歷史階段,在此基礎上提出以社會主義為前進方向的中國革命的歷史任務和戰略策略,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黨深刻認識到,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需要經歷一個過渡階段,由此形成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勝利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任務,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階段。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深刻總結世界社會主義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作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判斷,並據此提出了黨的基本路線,開闢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前人長期奮鬥的基礎上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回首1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我們黨領導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偉大光輝成就支撐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不懈奮鬥,到“十三五”規劃收官之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準躍上了新的大臺階,國內生産總值超過100萬億元,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成果,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這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朝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30年將是我們完成這個歷史宏願的新發展階段,這就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世界百年變局支撐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同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當代中國的前途命運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繫更加緊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推動當今社會生産力飛速發展,對全球創新版圖的重構和全球經濟結構的重塑更加突出。世界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日益凸顯,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疫情防控的成功實踐使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有定力、更有底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和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産黨領導,最鮮明的特色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緊密結合。

  美好未來願景支撐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一幅未來5年和15年中國發展的宏偉圖景,明確了我們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提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要求,一個14億人民齊步邁向現代化的光明願景正生動地展現在世界面前。我們必須圍繞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視角進行深入研究闡釋,切實為開展國際傳播,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進一步提供學理支撐。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田鵬穎,係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責任編輯:李丹]